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细数糖尿病患者用药十大误区

细数糖尿病患者用药十大误区

发布:2015-12-18 07:1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细数糖尿病患者用药十大误区

细数糖尿病患者用药十大误区

王德峰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荷美尔研究所完成营养与代谢专业博士后。

现任河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邯郸市内分泌、糖尿病协会副主任委员,邯郸市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带头人,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肾上腺、垂体、性腺疾病有专业研究。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SCI文章1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撰写论文2部。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期健康大讲堂,我们邀请了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德峰为大家讲讲关于糖尿病治疗中的那些事。

据王德峰介绍,他在临床诊疗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发现,许多病人甚至是基层医务人员在糖尿病治疗方面都存在不少误区。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王德峰特地总结出糖尿病患者用药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查出糖尿病就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适量体力活动、生活规律、情绪稳定、肥胖者需减肥,然后可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得到控制,效果令人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仍得不到有效控制,才需要使用适当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类型,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致严重低血糖。

误区三:选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者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误区四:凭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

确。临床实践中,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之初即需给予药物治疗。

误区五: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误区六:中医药根治糖尿病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都没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就降糖而

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

误区七:过度降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为自身健康带来更大危险。

误区八:擅自停药

目前,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患者经过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患者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九:频繁换药

药效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药效才能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

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而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用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佳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十: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另一个患者也适用。 本报记者郭晓月

(邯郸晚报)

细数糖尿病患者用药十大误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