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疾病战斗 与死神博弈
人物检索:石敦义,男,出生于1973年,苗族,九三学社社员,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任重庆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院前急救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长寿区15届政协委员。他从事一线临床工作20年,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用饱满的热情、高超的救治技术带领团队扎根在急诊一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筑起了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石敦义(右一)参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石敦义正在查房
惟尽本分 他是自己眼中的“普通医生”
呼啸刺耳的急救车声、匆匆奔跑的脚步声、呼吸机以及各种监护仪器运作的滴滴声......在长寿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科,每天都上演着争分夺秒的急救工作。对于患者而言,这是敞开的“鬼门关”关口,对于石敦义和他的团队而言,这就是战斗的阵地。
面对获得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一殊荣,石敦义表示,“作为—个医生,我只是尽力做好分内之事。科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得益于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医护团队的密切配合,这份荣誉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激励,更应该是属于大家共同的荣誉。”
激流勇进 他是领导眼中的“靠谱战将”
“待遇低,任务重,风险高,晋升困难”是许多医院急诊科的普遍现状。2014年石敦义受命担任急诊科副主任时,科室正面临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人员不足意味着急诊科医师无法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技术发展受限,这也是急诊科医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面对上述情况,石敦义迎难而上,通过多方面协调和努力,以“公招、引进、招聘”等多种形式,先后引进了12名医师,大大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通过外派进修、学习,内邀专家进行讲座、技能训练等方式,极大提高了急诊科医师的急救水平,随着能力的提高及专业的认可,急诊科的医师队伍有了职业归属感,初步稳定了下来。
在担任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后,石敦义致力于急救服务体系(EMSS)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了长寿区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ICU-急诊病房模式,4个环节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衔接良好,摆脱了急诊科纯粹只是“病人中转站”的尴尬处境,使危急重症患者从院前开始就能得到高水平的一体化急救服务,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抢救率。
长寿区人民医院院长乔正荣这样评价石敦义:“急诊科在他的带领下,焕发了新活力,诞生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急救专业团队,工作氛围好了,留得住人了,科室在长寿区的社会美誉度也提高了。他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全院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技术高超 他是患者眼中的“希望之光”
从医20年,石敦义治疗过无数形形色色的病人,尤其是到急诊科之后,接触的危重症患者更是数不清。凭借专业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急救医术,石敦义以“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的信念,把一例例危重病患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令石敦义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生二胎的孕产妇,因为产后羊水栓塞,命悬一线。当地的乡镇卫生院无法处理,石敦义接到求助电话后及时赶到,对产妇进行了急救,并及时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最终产妇脱离了危险。产妇的家属紧紧握着石敦义的手深深致谢,“感谢石医生救回了孩子的妈妈,拯救了我们整个家庭!”家属感激的热泪滴落在石敦义的心头。
家住渡舟街道天桥村的刘银中,因突发高血压在家中昏厥,四肢冰冷,情况危急。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意味着抢救希望的降低,石敦义接诊后冷静而迅速地对病人进行了心肺复苏,并进行了插管治疗,因抢救及时得当,刘大爷转危为安......类似的病例数不胜数,石敦义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为人师表的风范,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好医生。
“生命如山,谁能眼睁睁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突然从眼前消失而无动于衷呢?压在我心头的责任感,容不得我有一丝松懈,挽救一条生命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什么东西都替代不了的。”石敦义感慨地说。
魄力十足 他是同事眼中的“仁义大哥”
作为急救科的带头人,石敦义要求科室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向全科医生发展。急诊科医生余锋说:“在专业上,石主任是我们的老师,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将所学的、所掌握的技术都教给我们,在工作中,他敢于担当,总是冲锋在急诊前沿,他就像科室的主心骨、排头兵,跟他共事我们都受益匪浅。”
“石主任常给我们说一句话:‘工作中,他是领导,生活上,他是朋友、是兄长’,他做事雷厉风行、颇有魄力,在对病人的服务态度和护理质量上,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同时石主任也非常关心同事,但凡我们有困难,他都会尽力相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领导!”急诊科护士洪霞说。
在他的带领下,急诊科在救治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已开通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休克、中毒、等多条绿色通道,独立救治能力大大提高。急诊科一跃成为全院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临床科室,每年医治急诊病人5万名,每年抢救危重症病人9000余人。
忙于工作 他是家人眼中的“旋转陀螺”
作为长寿区应急医疗救援队队长,石敦义每年参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就达20多次。在车祸、爆炸、火灾、洪水、泥石流等各种灾害现场,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为让更多群众了解、参与现场急救,石敦义同志每年到学校、机关、企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达20多次,极大提高了群众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对石敦义来说,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熬夜加班已是司空见惯,常常熟睡中一个电话就又要赶回医院,越是大家的节假日,他们越忙。鲜有时间陪伴妻子、儿女的他,只能将家庭琐事都交予妻子,家里人打趣儿说他像陀螺一样一直在医院里转啊转,从没停过,对此他深感愧疚,却也无可奈何。
一个优秀的急诊医师,是危重症患者的第一张保命王牌,白大褂上的泥与汗、血与泪都是光荣的印记。
“选择了这门职业,就担负了治病救人的责任,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无愧于患者的生命相托。”石敦义说道。
马成兵 徐亚男 图片由长寿区人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