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陈敏,她留着齐肩长发,说话轻柔,给人沉静柔和的感觉。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用自己的坚韧和严谨,为患者解除病痛。工作之余,她最爱做川菜,就连做菜也一丝不苟。
机缘巧合成就了她幼时的梦想
陈敏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外婆是老师,培养了陈敏爱看书的习惯。陈敏笑着说:“外婆很聪明,当年是学霸,我从小看书就不爱翻字典,觉得外婆什么都知道。”陈敏的爷爷是一位老中医。受两位老人的影响,陈敏幼时的梦想是,长大后要么做老师,要么当医生。
高考那年,陈敏因为1分之差,与重庆大学失之交臂。但也正因为这1分,陈敏来到了东南大学学医,这样,她离自己幼时的梦想更近一步。
可陈敏从小胆子比较小,学医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和尸体打交道,很长一段时间,她见到肉都恶心。后来转到皮肤科学习,所有的科目又得重头再学一次。不过,学习皮肤科对陈敏来说也不轻松,因为越典型越严重的皮肤病看起来越恶心。
但陈敏骨子里有着重庆人特有的不服输的劲头,渐渐地,她学会了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疾病。现在陈敏看到那些皮肤病不仅不再恶心,而且看到典型和少见的种类,她反而觉得兴奋,因为越奇怪的病症就越有研究价值。
她的科研态度感染着学生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实验室,穿上实验服的陈敏拿着各种试剂给学生演示,之后指导学生们做实验。她做实验时的专注和严谨对学生颇具感染力。
栾超是陈敏带的研究生之一。2014年,陈敏自己拿出几万元资助她去美国的一家著名实验室进行博士课题研究。现在,栾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院工作了。目前,在陈敏的资助下,她的另两名学生也正在美国杜克和耶鲁大学完成博士课题研究。陈敏学生们的勤奋和科研能力得到国外专家的一致赞赏。
而在陈敏的行医生涯中,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她也会慷慨相助。前不久,有位患者在诊断结束后面露难色,原来是没有路费回家了,得知这一情况后,陈敏拿出钱给那位患者资助其回家。陈敏表示,不只是她,其他医生遇到这种情况也会这么做。
“陈老师很好,她在银屑病方面是非常权威的,她对科研的专业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栾超说,陈敏性格温和,对病人很有耐心,病人也愿意和她沟通。而且,她一般也不会苛责学生,但在学术方面的要求又非常严格。
据悉,陈敏的临床任务很重,但她对银屑病的研究从来没有放松过,所以经常凌晨2点多睡,早上6点就起床上门诊。
安徽支边,5小时诊治200患者
2005年夏天,陈敏加入医科院的团队去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支边一个月。在那里,她看到当地人对于医疗资源的渴望。诊病第一天,排队的患者很多,陈敏花了5个多小时才看完200多位乡亲,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那时陈敏的博士学习即将结束,正在做毕业课题研究。她的导师比较严厉,没想到她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临近毕业,课题论文都做不完,还跑去支边。说起那段经历,陈敏笑笑说,好在最后毕业答辩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较高的毕业论文。导师最后也肯定她的成绩,没有责怪她。
不仅如此,陈敏有空也去福利院做义工,会带去一些常用的药品。时间长了,福利院的孩子们对陈敏像对母亲一样依赖。她曾资助过两个小孤儿,后来孩子被人领养了,陈敏还失落了好一阵。
做菜是休闲,跟做科研一样
陈敏对待病人耐心仔细,认可她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陈敏说,现在网络信息量很大,只要实事求是地给患者讲明重点,剩下的就是让患者自己去判断,“他们会明白医生为他们所作的考虑。”
工作之余,陈敏仍然保持着对川菜的执着,“我觉得做菜是一种休闲,跟做科研一个道理。”在异乡打拼多年,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依然是陈敏的拿手好菜,即使在美国学习期间,聚会时也会做川菜招待外国朋友。“他们都觉得我做的川菜好吃,我很有成就感。”
本报记者 钱也
人物
陈敏,出生于渝中区大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现任中华医学会皮肤分会学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分会青年委员。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一篇还发表于国际专业权威杂志《Science》。
声音
理想就是当医生,觉得能够帮助别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对话
重庆晨报:为什么去福利院做义工?
陈敏:我觉得那里的孩子特别需要关爱。被依赖也是一种幸福。
重庆晨报:为什么想到当医生?
陈敏:小时候的梦想是要么当老师,要么当医生。因为外婆是老师,爷爷是老中医,从小受他们的影响,耳濡目染,便萌生了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