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家住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的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络上火了。
最近几天,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爱你》、《在打谷场上赶鸡》等诗歌及随笔,在微博微信等地激起一波阅读和转发热潮。再早一些时候,她的诗作接连在全国知名诗刊上发表,被邀请到北京一所大学参加诗歌朗诵活动,也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写了16年诗的余秀华,终于被大众所识。不过这种热烈的关注来得有些特别,媒体和读者更愿意在解读她之前给她贴上“脑瘫诗人”、“底层”的标签。显而易见,她身体上的疾病—脑瘫,引起人们的同情。
一朝走红,余秀华也不明白所以然,“感觉上天了,好危险啊。”16日晚,她接受了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谈了些自己的现状和想法。对于大家反复提及的“脑瘫诗人”称号,她欣然接受,并不难过。记者注意到,在追忆上个月北京之行的博客文章中,余秀华其实已经说出这样的话:“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自觉地对命运的理解和宽囿
先天性脑瘫的余秀华在高二时辍学回老家,从此生活在农村,每天得忙着烧火做饭、扫地喂猪,以及春秋季节的看稻场剥棉花。
“这样的命运谁甘心呢!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想飞,但飞不起来!”余秀华曾写道,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与生俱来的疾病并没有对她的智商造成损害,因为喜欢象棋,她还成为湖北省象棋队队员。
1998年,她写下了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诗歌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近年来也渐渐收获诗坛一些认可、赞赏之声。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2014年《诗刊》9月号重点推荐了余秀华的诗,编辑刘年如是推荐。11月10日,诗刊社微信公众号以“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选发了余秀华的诗,阅读量已超6万次。
而在湖北本地,作为湖北省老牌文学杂志《长江文艺》中的“诗空间”栏目专栏主持,湖北诗人张执浩在下月面世的今年第二期杂志上推荐了她的组诗《在横店》,一共包括11首诗歌。在她的诗中,横店村是一个常见的意象,爱恨交织,充满矛盾。
张执浩为这期诗歌栏目写下推荐语:“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行走了几十年,当她找到诗歌这支铁拐时,才终于真正站立了起来。我关注她的作品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从自发地书写和表达,到逐渐自觉地对命运的理解和宽囿,当她迈过这条沟坎之时,她的作品便呈现出了一种惊人的爆发力。”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至少在三年前就因荆门市朋友推荐关注到她,在他担任执行主编的《汉诗》杂志去年第三期中就刊发了她的十首诗歌,看重的是她诗歌中“呈现的真实处境”。
警惕把她煲成了一锅鸡汤
无论文学圈内外,有一种共识是,如果一个诗人身上没有诗歌文本之外的爆点,别说在今天的中国,就是在里尔克、艾略特、博尔赫斯的故乡,也不会有这么多不读诗的人来关注。
最近很多网友自发转发余秀华的诗歌和关于她的励志人物式的报道文章,其中有意无意地出现“脑瘫”二字。表示自己被打动的大有人在,有人直呼余诗“超过想象”,“活得纯粹,作品才会纯粹”;有人看到,余诗有一种将加速度的世界往回拉一厘米的美好;还有人说,读她的诗常常让人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
与此同时,诗人坐不住了,都出来说话。伊沙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没有告诉你她是一个脑瘫患者,没有告诉你她生活的背景,只是一个农妇写的诗,我相信很多人感动的程度就要下降了。也有文化评论者同样认为,余秀华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脑瘫患者和农村妇女的身份和诗歌写作者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写得还不差。
“她的诗歌有料,有真东西,这是肯定的。但是,也要警惕把她煲成了一锅鸡汤。”另一位湖北诗人李以亮发表他的观点说:即使天才也是禁不起透支的。同情也有其限度,一如名声,传播的有效性。一句话,让诗歌回到诗歌,文学归于文学。
诗人沈浩波则关注到近期大众舆论关注的两个诗人,除了余秀华,还有自杀的富士康打工青年许立志。他将两人做了一番比较说,许立志“把苦难写成了有尊严的诗,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不会真喜欢他的诗”,而余秀华“把苦难煲成了鸡汤,不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必会持续喜欢,热泪涟涟”。随即,柏桦等诗人为他的说法“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