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尤齐村村医韦晓云正在给村民做检查。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摄
扫一扫 看视频
今年5月10日(农历4月18日),救护车第一次开进了广西百色昂屯村达兵新村。这意味着,病重的人每次都要通过“人力担架组”抬出大山去看病将成为历史。
一直以来,永乐村58岁的李线红不到病得走不了路是不会往医院去的,现在,她生病就往医院跑。去年,有一次她在医院住了七八天,没交押金,医生跟她说:“看好了病,再交钱。”出院时,2000多元的医药费报销后只交了200多元。
达兵新村和永乐村看病方式的改变,是广西贫困县健康扶贫的缩影。它们所在的那坡县作为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中国最后52个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
类似的标志性变化,在广西的8个未摘帽贫困县还有很多。在这里,看得见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卫生院高楼,一排排迭代升级的高精尖医疗设备;看不见的是那些看不起病的村民重获健康的希望,以及一些村民正在或者已经填上因病致贫的“大窟窿”。
对落后医疗条件的“攻城拔寨”
从前,广西贫困县的医疗条件窘迫得难以想象,对落后医疗硬件的“攻城拔寨”是一场“硬仗”。
在上世纪70年代,2000多名天津医护来广西支援。那时,一匹马驮着药箱和医疗器械下乡给村民看病,诞生了“马驮医院”;十几个手电筒绑在一起就成了手术用的无影灯。
2001年,现任新州镇卫生院医生韦德刚初到该县的者隘乡卫生院工作时,看病除了借助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老三件”之外,并没奢望过其他器械。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将其母亲固定在椅子上抬到了卫生院。检查后,韦德刚诊断出老人有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看着自己的“老三件”和没什么治疗设备的诊室,他告诉家属:“这里治不了,赶紧到县医院去。”
“家里没钱,只能在这里看了。”家属这样跟韦德刚说,韦德刚一时也想不出别的办法。那一刻,他觉得,“一定要让乡村的医疗条件变好一点。”
近年来,广西在健康扶贫方面进行了“硬核”投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换了新貌。
9月17日,一辆救护车停在了在新州镇卫生院门口。去年,该卫生院也从原来的危房变成了一座崭新的白楼。记者走访发现,当前,广西多个贫困村的卫生室都进行了分科,有了专门的观察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等。乡镇卫生院也有了化验室、B超室、放射室等。
“以前看病都是往外跑。”不久前,作为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的一位“新市民”,80后女孩熊萍脚了崴,就到距离小区几百米的新州镇卫生院就诊,医药费一共花了100多元,报销后她只交了40多元。
从前,熊萍的家人病得特别严重的时候,偶尔也会找巫医求神请祖,加上用些草药。熊萍现在回头看,“那时就是病急乱投医,再也不信了,现在相信科学。”
卫生室开到了家门前
“窝在穷山上,住着土坯房。发展缺手段,两眼无光芒。”这是达兵屯贫困群众搬迁前的真实写照,该屯的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92.6%,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是这里的常态。然而,更难的是看病。
早前,村民们甚至不敢生病。46岁的村民盘进生说,一生病就要翻几个山头,才能到公路坐上去往乡卫生院的车。村里的老人病重时,就由4人组成一个“担架队”,把病人抬出大山,再临时找车,但车也不好找。
去年10月,盘进生一家和屯里的另外33户人家从山头搬到了山下的达兵新村,住上了新房子,路通到了家门前。
盘进生记得很清楚,今年农历4月18日,有位村民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当时,目睹了这一幕的村民盘成昆立即给昂屯村党支部书记赵廷兵打电话求助。外出办事时,赵廷兵正好看到乡卫生院的人在附近走村入户,便立刻打了急救电话,半个小时左右,救护车就赶来了,拉着伤员去县医院救治。
这是救护车第一次进到村里。赵廷兵说,这里的人几乎没想过这么快就能把伤员送出去。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卫生室直接开到了居民家门前,小区内的11989人下楼即可就医。对从前居住在各个山头的部分村民来说,“抬脚就能看上病”不再是梦。
今年4月,韦德刚由镇卫生院派到该卫生室工作。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他就在这里等着老百姓。平常一天约有十来个人来这里测血压、测血糖,或来看一些常见病、慢性病。
除了日常诊疗,韦德刚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健康扶贫。在他的桌子上,摆着一本建档立卡贫困户四种慢性病花名册,每到一周左右,他就会给这些贫困户打电话叫他们过来复查,随时关注他们的健康。
韦德刚说,病人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拖到病危才去医院,现在有个头疼脑热就往医院跑,“病人一天天好起来,很有成就感。”
95后青年医生回归乡镇卫生院
患者在往乡镇甚至是村卫生室“回流”。之前鹤城新区一位“新市民”90后女孩小田的孩子一生病,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级别更高的医院,赶上下雨天,可能有五六十人在排队,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一天都排不上,这让她很头疼。前几天,她感冒咳嗽,就到小区的卫生室开了药,吃了两顿就好了,才花了15元。有了这次体验,她表示,等乡镇卫生院的条件更完善,会直接带孩子这里看。
“现在,来这里看病的人更多了。”9月2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尤齐村村医韦晓云表示,村卫生所原来只有一条板凳,现在有了检查床,一间房变成了六七间,给病人做检查方便了不少,能看的疾病种类也增加了,而且村民看病后可直接在村卫生所报销。目前,每天有五六个人来找他,最多的一天来了20多人,那天,他从早上一直忙到天黑。
想让村民就近看好病,好的医生是一项重要的保障。一直以来,村医待遇低,贫困村山高路远,直到现在,招个好医生都并非易事。为此,广西一方面提升村医的待遇;另一方面建立医联体和医共体,让基层的医生有更多机会外出学习,让更高水平医生来到这里进行帮扶。
2003年11月,韦晓云刚回村时一个月工资才30元,如今是2001元。那时,作为一名西医,老人认为西医治标不治本。韦晓云去学了中医,平时看病都是中西医结合,后来,村民也逐渐接受了西医。目前,他一年还是会去河池中医院学习两次,一次半个月。
17年来,韦晓云一直扎根在村里,当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这期间,有些村医选择考到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他说,“缺村医”是他当初回来的理由,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外面,“我走了,他们看病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