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养护好得快?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养护好得快?

发布:2021-04-20 19:16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北青新闻,娱乐,社会,体育,财经,生活等全领域内容

很多家长很害怕手足口病,在这里先请家长不要过于忧虑。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也是一种儿童常见病。绝大多数儿童患病,都属于手足口病轻型,只要做好治疗调理,家长无需过度担心,甚至无需去医院。新闻中播报的手足口病重型致死病例,其实概率极低。但这些病例也在提醒我们,给孩子做好手足口病防治,非常关键!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养护好得快?

什么是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具体症状如下:

1、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伴咽痛;

2、发热1~2天后,会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

3、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大多数孩子的手足口病症状都比较轻,但如果出现了以下症状,就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高于39℃,或体温高于38.5℃ 并持续超过3天;

2、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有时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肉抽搐;

3、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养护好得快?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小孩子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所以家长平时更要做好预防措施。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式,采用“7步洗手法”;打喷嚏、咳嗽时要用纸巾遮掩口鼻;尽量少用手接触口、眼、鼻。

2、及时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手足口病疫苗能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有很多,之所以目前的手足口病疫苗只针对EV71,是因为EV71是重型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也就是说,注射了疫苗并不代表不会得手足口病,得过手足口病的也有必要注射疫苗。所以建议6月龄的宝宝尽早接种疫苗,在12月龄之前接种完最佳。5岁以上的儿童,不推荐接种。

另外,不建议以下孩子接种手足口疫苗:

① 对疫苗成分过敏的孩子;

② 发热、急性疾病期的孩子

③ 患有慢性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孩子;

④ 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孩子。

3、顾护消化,消食导滞

为何我总是强调一定要顾护好孩子消化?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健运的情况下,正气充足、抵抗力强,孩子也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 。因此,给孩子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的方法,就是科学喂养+及时助消化+消化好时健脾。

另外,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喝凉茶可以预防手足口病,其实是错误的。容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体质都比较弱,而凉茶大多性味寒凉,容易损伤脾胃,攻伐正气,反而让孩子更易感邪。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养护好得快?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养护好得更快?

1、 合理用药

手足口病普通型纯中药治疗就足够了。治疗手足口病常用药:金莲清热泡腾片、克感利咽口服液、芩香清热口服液、蒲地蓝口服液。尤其是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手足口病效果很好;其它几种治疗疱疹性咽颊炎也不错。如果孩子出现上面所说的手足口病的急症症状,必须立即带孩子就医治疗。

2、防止高热

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量多次喝温开水辅助退烧即可。如果体温超过38.5°C,可服用退烧药美林或者泰诺林退热。

3、饮食护理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病了几天,就给孩子煲各种补益的汤,想给孩子好好补一补。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时候孩子的脾胃功能已经很弱了,盲目进补只会增加孩子肠胃的负担,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病情。这时候最好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让脾胃好好休息,可以喝一些米汤和蜂蜜水:

米汤(病中调护)

材料:大米适量。

用法用量:将大米煮成烂粥,放温,取米汤,分次服用。

蜂蜜水(病中调护)

材料:蜂蜜适量(1岁以下忌食蜂蜜)。

用法用量:温水冲服。蜂蜜能帮助溃疡面愈合。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孩子退烧和痊愈。

4、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

5、皮肤护理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家长要每天用温水给孩子擦洗2次,注意动作要轻柔。有皮疹的孩子,可以外涂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防止疱疹溃破后感染。为了防止抓破皮疹,还要勤给孩子剪指甲,必要时可带上手套。另外,臀部有皮疹的孩子,还要注意及时清洁孩子的大小便。

6、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孩子病时要隔离休养。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穿过的衣服等,都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以上就是关于手足口病比较详细的防治方法。希望家长可以不再被“万分之三”致死率吓到,甚至病急乱投医,给孩子过度用药、用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