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第18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医师耿庆山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成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呼吁关注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的相关性。
“考虑到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仍呈增长趋势,预计将至少持续至2030年。”大会主席、省人民医院林曙光教授说,应对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威胁,创建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环境无比重要。
“举个例子,我们得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周围的人抽烟喝酒,大吃大喝,有高血压不治疗,有糖尿病不检查,但我们自己一定要很清楚,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不能随波逐流。”林曙光说。
他还特别提醒,某种性格或行为的人群容易患病。“国外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脾气比较火爆、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的人容易患心血管病;还有研究发现,悲观、愤怒、偏执、敌意、生活压力、社会孤立等都与心血管病有关。”
大约10年前,省人民医院成立了“双心门诊”,即心血管疾病、心理障碍咨询门诊,患者前往医院求治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将获得心理问题方面的诊疗。在接诊中,耿庆山团队统计发现,33%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医学界认为,抑郁障碍也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类似,医生要具备心理问题的基本识别技术。”耿庆山说。
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副主任医师王玲还提醒关注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打呼噜。她说,心血管疾病合并睡眠呼吸障碍发病率高,“睡眠呼吸暂停在男性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30%以上,而且随着肥胖率的升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该比例还会持续增加。”
王玲说,睡眠呼吸暂停会通过炎症、低氧、胸腔压力变化等病理生理机制,引起血压、心律心率、血糖等波动,甚至引起和加速房颤、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脑血管意外等临床事件的发生。呼吁大众关注的同时,她也呼吁心血管病医务工作者,认识与重视对睡眠呼吸障碍的合理诊治,优化临床实践,改进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