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被确认为海昏侯墓园主墓墓主人。
海昏侯墓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再现了西汉贵族的奢华生活,令人惊奇。而墓内2米长的床榻更是将刘贺的行动不便与风湿病联系在了一起,成为考古学家们确定海昏侯墓主身份的关键之一。
客厅放床榻印证行动不便
海昏侯刘贺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做过昌邑王,又当过27天的皇帝,最后被贬为海昏侯。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说的就是刘贺的祖母、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根据《汉书》记载,刘贺似乎没遗传到祖母的美貌:“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萎,行步不便。”这段描述是刘贺做了27天皇帝被废掉后,继位的汉宣帝派使臣张敞打探回来的情况。意思是说,刘贺面色青黑,小眼睛,短鹰钩鼻,胡须和眉毛稀疏,长得高却又因为患了风湿病,行动不便。
刘贺长得到底有没有帝王之相很难说,但就是这段关于其患风湿病的描述,成为考古学家们确定海昏侯墓主身份的关键之一。考古队在主椁室西堂、东寝的棺椁旁边各发现了一张床榻,均有2米多长。按照礼制,堂(类似于客厅)是海昏侯接待宾客和办公的地方,本应该放置坐榻(相当于如今的沙发)而不是床榻。专家称,不论是堂还是寝,基本上都是按照逝者生前工作、生活等习惯设置的。由此推断,极有可能海昏侯生前身体不好,在接待外人或办公时也需要躺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认为,这与史料中称刘贺曾患有比较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相吻合。
墓中出土一件漆器,为盘盏之类,器底书写五字,道出这漆器的用途,也为查考刘贺的身体状态提供了信息。这五字是: 医工五禁汤。医工,是古时对医生的一个称谓。五禁汤,应该是医生特意为刘贺制定的治疗方案之一。
被封为海昏侯不久,年仅33岁的刘贺就去世了。刘贺整日只能躺在床榻上,生活质量大概也是不高的,因为风湿病的这几大症状,每一条都让他苦不堪言: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关节畸形,甚至没有力气完成日常活动。
风湿病跟“风”和“湿”有啥关系
海昏侯刘贺难道是因为赏景被风吹着了,或者是淋雨沾了湿气,才得的风湿病?其实不然。
中医的风湿比较复杂,不同于我们一般理解的风、湿。风湿是中医病名,属痺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中医的外邪致病因素主要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风性主动,风邪会让病位游移无定,比如“风痹”就是游走性的关节痛。湿性主浊,病人表现为无力、关节疼痛坠涨等,且病情黏滞,时好时坏。
风湿病究竟是什么?“风湿病实际上是一组免疫性疾病,主要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异常所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小霞解释,这类疾病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在这几种病中,骨关节炎和劳累、肥胖、关节长期负重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与感染有关,痛风与饮食结构导致血尿酸增高有关,而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有关系。所以,没有哪一种风湿病跟“风”和“湿”有关。
刘贺虽然是废帝,但毕竟还是海昏侯,得了风湿病行动受阻,身体受苦,肯定想了不少办法调养身体。在海昏侯墓,考古专家清理出一盒疑似虫草的植物,这也为研究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医药养生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中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刘贺身体弱,长期受关节疾病的折磨,无疑希望虫草这味药能够对他的身体起到调节作用。
但是,即便在现代,风湿病的治疗和恢复效果不好也是众所周知,更别说在医学条件非常有限的汉代了。所以,刘贺只能忍着疼痛和行动不便,在家里多摆几张床,能躺着就不坐着。
腿疼,哪里也去不了,要有一双翅膀就好了!
风湿病真的很“难治”吗
什么原因让风湿病变得如此“难治”?难道真像有人所说,“风湿病是不死的癌症”?其实,风湿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同属于慢性疾病,经过规范治疗,病情并非不可控。但在诊疗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1、关节疼忍着不去看。有人认为风湿病就是单纯的关节疼,不治也无妨。其实,大部分风湿病是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即很多脏器因为风湿病受到牵连,而关节疼痛只是风湿病临床表现之一。如果有重要脏器损伤,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所以,风湿病治疗效果与病情本身的复杂性密切相关,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必须及早到风湿专科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2、被误认为其他病延误诊治。常见的风湿病有很多,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其中一些常见风湿病的发病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科疾病混淆,导致误诊。比如,有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以血尿、蛋白尿为首发症状,就诊于肾科,可能会被误诊为肾小球肾炎;有些白塞病患者会出现反复口腔溃疡,首诊于口腔科,可能会被误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有些干燥综合征患者口干就诊于中医科,如果没有全面评估,可能会被误诊为阴虚口燥而忽略原发病治疗;有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急性虹膜炎为首发表现而就诊于眼科,如果眼科医生没有找出原发病,虹膜炎会反复发作,最后造成失明。
为了让更多非专科医生了解风湿病,医院应该不定期举办培训班、义诊及各种讲座,使更多科室了解风湿病,以便与风湿科医生一起携手早期发现风湿病。
3、不重视复诊甚至擅自停药。风湿病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而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大多是毒性药物,有一定的肝肾及骨髓毒性,因此需要患者定期门诊随诊,在监测病情活动度的同时检测药物安全性,即使病情稳定的患者也要每3到6个月来风湿科门诊复查。但是,很多患者往往不能规律复诊,或因为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造成风湿病复发或未能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
4、生活起居太大意。俗话说“十分病,三分药,七分养”。只要患者按照医嘱配合治疗和调养,控制风湿病不是梦。但一些患者在刚得病时往往特别“听话”,病情控制得比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就不那么在意了。风湿病是个慢病,患者一定要坚持下来,合理调整生活习惯。比如,红斑狼疮患者不能暴晒;痛风患者不能饮酒和进食高嘌呤食物;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同一个姿势持续一小时需要起身活动,同时适量做些运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蛙泳。
延伸阅读
识别常见风湿病
风湿病并非难治,而是难识别、易忽视。那么,如何识别那些常见的风湿病呢?来看看风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1、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起关节发僵。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有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最为突出。
2、反复口腔溃疡,口干,眼干,反复结膜炎,虹膜炎,紫外线过敏,红斑,皮疹,结节,溃疡,紫癜,出现皮肤变硬及色素沉着等黏膜和皮肤改变。
3、肌肉疼痛,肌无力,翻身、下蹲、上举困难。
4、不明原因发热大于两周,无明显原因消瘦。
如果出现以上临床表现,要及时到风湿专科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治疗后一定要按时服药,定期到门诊复诊,提高风湿病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