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潘莹):为帮助因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者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解决医疗费用问题,中国在三年前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国家卫生计生委23日发布的数字显示,过去的一年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挽救了14万人的生命,为此中央和各级财政共支出资金超过10亿元。
原标题:卫计委: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三年 见死不救情况基本消失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潘莹):为帮助因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者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解决医疗费用问题,中国在三年前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国家卫生计生委23日发布的数字显示,过去的一年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挽救了14万人的生命,为此中央和各级财政共支出资金超过10亿元。
2014年,江西一对兄妹同时遭遇车祸,被送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该院医务处李建林处长介绍说,高额的医药费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多亏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让孩子们得以救治,“两个小孩花了100多万,肇事方交了11万,民众募捐了五六十万,他们自己筹资一些,最终又通过应急基金报销7万多。”
所谓疾病应急救助,是三年前中国政府建立起的一个着眼于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其救助对象是因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者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帮助他们解决医疗费用问题。像这对兄妹一样的被救助者,仅去年一年就超过10万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卫生计生监察专员周军介绍说:“2015年,全国一共救助患者140326人,其中,无身份、无家属或责任单位、无经济来源的‘三无’患者占25%,无支付能力的患者占74%,共申请支付金额11.28亿。基本上可以说,救助的这14万人是挽救了14万条生命,见死不救的情况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了。”
可以说,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患者的实际困难,让一些家庭贫困的患者在突发疾病时不再担心费用问题,能够放心接受治疗,同时也极大缓解了医疗机构的急救欠费压力。此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多次强调,对于需要紧急救治,但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无力缴费的患者,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救治。对于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要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然而,大量拖欠的费用对医院来说也是压力巨大。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林处长介绍说,之前,每年无力支付或者恶意欠费的患者所拖欠的医疗费用超过200万,而应急救助制度的建立,大大缓解了医疗机构的压力,让医务人员能够专心的抢救患者:“我们公立医院,来了病人一定要救,不管是有钱没钱,过去救了他愿意交钱就交了,不愿意交或者找不到家属的,就是医院买单了。现在有这个基金,我们救治病人,政府能把这个钱补回来,确实是好事。”
尽管如此,应急救助制度运行中仍有难点,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处长罗礼生介绍说,应急救助申请手续仍然比较繁琐,今后将进一步简化流程:“难在哪里呢?它的手续比较繁杂,因为这个钱是救命钱,确实应该严。今年我们准备再探索一下,怎么样在保证基金安全的情况下简化手续,更好地进行审核。”
而从国家层面上,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也存在部门沟通不畅、基金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介绍说,今后将建立起全国疾病应急救助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监管水平:“下一步如果想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规范,需要掌握全国各地疾病应急救助的信息,尤其是患者信息、患者费用使用情况的信息,这样能够保证这项制度更好惠及应该得到救助的人,同时也保证基金的使用效率。为此,我们想在全国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救助管理平台,一方面掌握每年的工作情况、费用情况,另外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也能发挥对费用监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