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人体微生物与精神疾患的关系:什么是人体微生物以及它的数量、种类、分布;人体微生物的作用;人体微生物如何影响精神疾患以及有怎样的解决方法。
2013年人类元基因组计划(HMP)公布之后,描绘了很多跟人类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的组成。人类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着众多的微生物,每个人的微生物都可以达到100万亿级别,重达1~2公斤,总数量达到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编码的基因是人类自身基因的300多倍。每克粪便中含有百亿到千亿个微生物,长度可绕地球两周,占粪便总量的70%。人类体内的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可以达到50到60种,其中拟杆菌和厚壁菌是两种最主要的微生物。
人体内的微生物自然也有“好坏”之分。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几种“好菌”。“坏菌”则有弯曲杆菌、肠球菌、艰难梭菌等。但“好”与“坏”其实都是相对的,有些微生物是属于条件致病的,即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致病,在正常条件下则是有益菌。
人体微生物与人类的脑发育、肠发育、身体发育都有相关,而人体微生物本身就有一个发育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体内是处于无菌状态,在出生数小时之后,就开始有菌群在体内定植。大概在三岁的时候,人体内的微生物才发育较为成熟。但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说了这么多关于人体微生物的介绍,那么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影响呢?目前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免疫和代谢、生殖和发育、大脑和神经发育、心理和行为、疾病和健康都有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如此巨大,本身数量比人类体细胞多,编码的基因也比人类多,有人不禁会发出疑问:那人类还是人类吗?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有人把人类看做是人和微生物的复合体,是一种“超级生物体”。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体内的微生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远古时期,一切都是“纯天然”的,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体内的微生物也越来越少,我们的疾病也变得越来越多。
目前已经发现有几十种疾病与微生物是相关的。像消化道炎症、糖尿病、肥胖、过敏、腹泻、便秘,乃至肠癌胃癌等肠胃疾。甚至连精神方面的疾病,像自闭症、多动症、帕金森症、抑郁症、老年痴呆、暴力倾向等都和微生物有密切的联系。2012年的时候,科学家发现在自闭症儿童中的一种菌比正常人高很多;今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帕金森,精神分裂和微生物也有密切的联系。
那么为何微生物能够影响大脑呢?这个还要从我们体内的另一个“大脑”——肠脑说起。研究发现,人类的肠道内有非常多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数量与大脑相当。肠道神经元与大脑神经元使用的神经递质、代谢通路几乎是一致的。从肠道神经元到大脑神经元有频繁的通信,比从大脑到肠道的信息交流还要多。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沟通很频繁,学界认为肠道和大脑之间形成了一条“菌肠脑轴”,肠脑可以影响大脑,大脑也可以影响肠脑,它们之间是双向互通的。
那么肠脑和大脑之间怎样相互影响呢?研究发现,它们两者之间主要通过内分泌途径、神经途径、免疫途径和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孕期感染、污染物、病原菌、饮食、炎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它们之间的通信。我们可以通过益生菌、饮食以及粪菌移植来进行干预。
近年来,精神疾患增长趋势明显,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高达17.5%,已经成为健康头号杀手。儿童精神疾患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这已经成为世界难题,其中,自闭症、多动症等精神发育障碍类疾病尤其严重。
微生物导致精神疾病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肠漏,第二是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所谓的肠漏,字面的意思就是“肠子漏了”,肠道其实是分为很多层的,最外层和粪便直接接触,上面有很多微生物以及松散肠粘膜层,再往里是致密粘膜层和免疫细胞层,最后才是肠壁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道屏障。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微生物首先受到了影响,进而使得粘膜层受到破坏,让免疫细胞和肠壁细胞直接裸露在外,肠道中的毒性物质会影响肠壁细胞的通透性,引起炎症反应就会引起肠漏。这些毒性物质透过肠道进入血液系统,可在全身引起免疫反应。研究发现,患有自闭症孩子的肠漏现象非常严重。不过这些进入血液的毒性物质要想影响大脑,还需要通过血脑屏障这一关。研究发现,完全无菌的老鼠,其体内的血脑屏障一直处于打开的状态。因此肠道微生物也能影响血脑屏障。
相关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与大脑的发育同步。如果儿童在发育的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发育出现异常的话,大脑的发育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患。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三岁之前,并持续到六岁甚至成年阶段。妈妈的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健康状况都能影响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发育。剖腹产、奶粉喂养、过多洗澡和过早使用抗生素,也会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的发育。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检测、饮食营养调查、行为评估等方法,了解体内微生物的大致情况,再通过饮食调节、益生菌和抗生素等方法来调节体内微生物的平衡。饮食是最简便也是最有效果的干预方式,益生菌则是直接改变体内菌群的结构。药物和抗生素虽然也能影响体内菌群构成,但由于抗生素没有选择性,还容易引起耐药性等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并不推荐。如果以上这几种方法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话,则可以考虑粪菌移植,通过移植夫妻双方或直系亲属粪便中的菌群来达到干预效果。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儿童的精神异常症状是可以通过微生物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通过饮食和肠道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预防疾病、诊断、治疗以及给予营养指导会成为未来医疗的新趋势。现在都在讲精准医学,但真正的精准医学除了结合人类基因组之外,必定要与人体微生物结合。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保持体内微生物平衡其实很简单。注意饮食,少吃加工食品,限制服药,尤其是抗生素;保持规律作息,多到户外活动,去接触土壤,要“脏一点”。另外就是要保持心情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