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可植入人体的心脏检测器

可植入人体的心脏检测器

发布:2016-01-28 20:56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图片源于百度) 【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原创】中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目前

可植入人体的心脏检测器


(图片源于百度)


  【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原创】中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卒中患者至少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力衰竭患者450万,肺心病患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0万。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那么面对心血管疾病,科学家们又做出了哪些成绩呢?
  
  新型血液检测技术帮助判断
  
  目前,一种新的血液检测技术能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判断有心绞痛症状的病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发现,受损的心脏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肌钙蛋白,血液中这一物质的水平升高,病人患心脏病的几率也相应提高。
  
  为验证这一判断方法,研究人员对6000多名有心绞痛等症状的病人进行了相关测试并跟踪观察。结果显示,病人的患病几率与测试结果基本相符。研究人员说,这项新的检测技术能为医院节省开支并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医护人员快速确认,哪些病人没有心脏病风险,从而让他们尽早出院。
  
  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提高检测率
  
  一项刊登于BritishMedicalJournal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透过Abbott高敏感度心肌肌钙蛋白I检验,诊断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为22%,为传统心肌肌钙蛋白检测率11%的两倍。亚培高敏感度心肌肌钙蛋白I可以精准的测量出极低浓度的心肌肌钙蛋白,这项检验法对女性尤其重要,因为女性原本的心肌肌钙蛋白数量就较男性为低,因此当某些女性的心脏受损时,却可能未被及时发现或诊断出来,造成了女性在接受心脏诊断和治疗时的先天不对等。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爱丁堡的Shah博士表示,相较于同年龄的男性,女性在罹患心脏病后的后续发展通常都较男性为差(例如死亡率较高),因为当男性和女性同样因胸痛而至急诊室就医时,现阶段,男性相较于女性有高出一倍的机率能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但在有了高敏感性心肌肌钙蛋白I检验后,因为针对不同性别多了性别差异化的评估门槛,女性的心脏病可以更容易地被检验出来,甚至让还处于罹患心脏病的高风险族群也被检查出来。
  
  非接触式新装置可连续监测
  
  近期,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用于监测生命体征的非接触式新系统,可有效改进心血管疾病的监测和预防,进而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大的独立性。滑铁卢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该装置,是使用“编码血流成像技术”的首个便携式系统,可在不与皮肤直接接触的情形下同时监测多个动脉点的血流。
  
  传统监测系统采取身体某一处的血液脉冲读数。而新装置则可像许多虚拟传感器一样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血流行为,并将来自这些脉冲点的数据传送到电脑,以进行连续监测。研究人员称,连续收集身体不同部位的数据,为准确了解身体运行状况提供了更完整的画面。该装置还可一次性及远程扫描多位患者,因此在大规模紧急救护或长期护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该技术为监测生命体征提供了更多的预测手段,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心脏检测器可植入人体
  
  在诊断心脏性猝死的过程中,心电图的信息非常重要。但由于多数患者病因复杂,一次性标准心电图难以有效地捕捉做出诊断的准确数据,动态心电监测虽然能提供长达24小时的连续数据,但在患者工作、生活期间难免会受到各种干扰,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诊断困难。
  
  日前,美敦力在中国上市一款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新一代的心电事件监测器小巧精细,只有口香糖一半大小,体积约1.2立方厘米,重约2.5克。植入后并不影响核磁共振检查,如同在身体里植入跟踪芯片一样,创伤微小,操作简单。
  
  该仪器信息精准,对心律失常检出率高,可准确记录房颤、室速、心动过缓、心脏停搏等事件,可同时特征性检测房颤;可连续使用3年,储存一个小时左右的心电图资料,足以记录保存心律失常关键信息;对于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有研究显示,其诊断率为常规院内心电图监测的6.4倍,其可以帮助78%的患者明确诊断。该款植入性心脏监测器已经在31个国家和地区上市,超过10万例患者使用。
  
  这些技术势必会给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当然,政府也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如鼓励戒烟、推广健康饮食和提倡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拟定低成本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例如:针对不健康食物的税收和实施控制酒精、烟草政策。降低曝露在污染的环境中也能促进心血管的健康功能。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战胜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