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的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2.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慢病素养却只有16.04%,也就是说100个人里面只有16个人具备基本的慢病防治素养。近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环球时报社、生命时报社主办的“2015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分站活动在广州举办。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汤捷在会上透露,针对目前营养谣言满天飞的现状,国家卫计委正在筹建科普专家委员会,以期发出权威科学的健康声音。
营养素养已成健康难点
汤捷介绍,广东省疾控中心在2010年对成人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一个监测报告,广州18岁以上人群超重占了接近四分一,肥胖是6.3%,高血压已经是五分之一,糖尿病患者也有13%,比起2002年和2007年的监测数据大为提高。“这些慢性疾病很多都是生活方式引起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提高慢病防治的素养水平。”然而2013年的数据监测显示,广东省的健康素养水平虽然得到12.6%,高出国家平均水平的9.68%,在慢病素养这个方面却相当之低,慢病素养只有16.04%,就是100个人里面才有16个人具备基本的慢病防治的素养。汤捷指出,在慢病防控方面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饮食结构营养,二是健康运动。
广州人以会吃而闻名全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饮食传统观念的影响、营养知识的缺乏,不少人仍存在着对食物选择或搭配不合理的状况,陷入了一些误区。如:将煲汤作为补充营养的重要手段;相信山珍海味是最有营养的;认为青菜寒凉而不敢多吃等。在新媒体“一键转发”的便利性催化下,有些营养谣言愈演愈烈。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执行会长王旭峰认为,提高民众营养素养,关键是要有效传播正确的营养理念:“食物多样、合理膳食、吃动平衡”,摄入五彩斑斓的食物,均衡补充各类营养素。现代营养学认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植物化学物质也因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食材发生怎么样的改变,均衡补充各类营养素的核心理念不能动摇。
抗击营养谣言最需正面传播
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食物营养类的健康谣言最为常见。一是营养与健康直接挂钩,而食物营养健康谣言时不时“现身”袭击公众的心理底线;二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和信息问题流入社会,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三是正确、真实的营养信息相对缺乏,容易让一些谣言乘虚而入。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指出,新的形势为健康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面、可读性强、高质量的营养科普作品,是抗击营养谣言的最佳手段。面对各种精心包装的谣言,媒体从业者首先要从提高公众的营养素养着手。对于公众,一定要教会他们擦亮双眼的方法,看到营养知识就多思考一分,一般从以下三步着手。首先,找到说法的出处;其次,验证发言人的资质,看发言人研究的领域与自身的言论是否属于同一领域;然后,研究同领域其他专家的说法,并进行比对,不可偏听偏信。这一步骤能有效识别时下流行的“草莓致癌”、“无糖食品吃不胖”等常识性谣言。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