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今冬忽冷忽热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多发

今冬忽冷忽热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多发

发布:2016-01-04 06:16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大连新闻网站——大连政治经济文化足球全方位新闻资讯——天健大连频道。

今年入冬以来,天气反常,该冷的时候不冷,不该冷的时候天寒地冻。这种忽冷忽热的气温让人们很难适应,一些老人还因此诱发了心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大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专家尹小星主任介绍说,每年冬天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好发期和高发期,今年格外突出。由于天气冷热温差异常,医院急诊以及门诊的突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明显增多,病房床位也爆满。其中,主要为脑血栓、脑出血和心梗的患者。

中青年人也要提防心血管疾病

尹小星介绍说,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调查显示,在寒冬季节,心脏病突发事件比其他季节高2~3倍。这是因为,天气变冷,室内外温差大,人的生理机能较为迟缓,在冷空气的刺激下,肌肉震颤,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极易波动,出现血压升高。应激状态还加大了心脏的负担,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导致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冬季气温忽冷忽热没有规律,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除了老年人外,一些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也出现了冬季突发心肌梗死引起猝死的病例。这与他们平时抽烟、喝酒、熬夜和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压力过大,生活没有规律,而过早患上老年性疾病有关。因此,30岁以上的中青年,冬天要多做心血管或血压方面的检查,有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史的更要关注自己的疾病。

六个细节做好应对防范

遇到这种特殊的季节应该怎样防范呢?尹小星建议做到六点。第一,保暖。老年人抵抗力较差,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要戴好手套、帽子和围巾,穿好大衣。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穿上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大风时,不要迎风行走,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第二,防燥。冬季气候干燥,老年人早起可以先喝一杯水,早起或晚睡前最好喝杯温开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便秘,还利于稀释血液。第三,服药。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科学合理的用药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有高血压病史者,保持血压平稳,防止血压波动至关重要。要做到定期监测血压,规范服药,一旦出现难以控制的情况应及时拨打120,请专业人员来及时进行处理。第四,锻炼。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防止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心血管疾病突发。但专家提示,早晨一定要牢记慢起床。应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后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第五,饮食。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冬季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冬季养生吃腊八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腊八粥是由黄米、白米、小米、栗子、红豇豆、大枣、花生以及各类豆子等一起加水煮熟而成,营养价值很高,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并且还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驱寒强身的功效。另外,冬季禁吃辛辣、油腻、凉性的食物,因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对于三高患者来讲还会加重疾病的发展,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第六,乐观。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研究表明,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反复而持续出现的不良情绪,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恐惧、愤怒、悲哀情绪者,其冠心病发病率或复发率较高。

需特别提醒的是,一旦突然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剧烈头痛、头晕眩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相关链接

心脑血管疾病的食补和药补

食补。中医认为,对于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的属于气虚阳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兔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而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热、食少、便干、水肿等症状的属于阴虚内热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之功的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及绿豆制品。桂圆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和葡萄糖,易于人体吸收利用,糯米可健脾养胃,从而达到补气养血的目的。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降血压、安稳心神的功效,很适合在冬季吃。

药补。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请医生进行对症开具处方。有益气、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等对体虚、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体征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较为适宜。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有怕冷、腰酸等阳虚征候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时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山药煎液(陈皮10克、山药15克煎),以防伤胃。专家提示,药补不能随大流,私人定制,辨证施治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