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 美媒:增强记忆力保健品并不可靠 安全性未得到评估(2)
健康养生

美媒:增强记忆力保健品并不可靠 安全性未得到评估(2)

发布:2018-11-26 06:18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据《南华早报》报道,现在政府能够做的就是提醒公众对这些销售策略提高警惕——其中包括免费的小礼物、免费旅游、免费午餐,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服老年人,并将他们作为摇钱树。据称一些公司还会利用老年人的孤独

  据《南华早报》报道,现在政府能够做的就是提醒公众对这些销售策略提高警惕——其中包括免费的小礼物、免费旅游、免费午餐,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服老年人,并将他们作为摇钱树。据称一些公司还会利用老年人的孤独心理。

  报道称,过去十年,中国的保健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利用这个国家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

  

美媒:增强记忆力保健品并不可靠 安全性未得到评估

  

  

  

  老年保健品销售套路增多 “三看”“三不信”防上当

  新华社成都7月20日电(记者李倩薇)记者20日从成都市工商局了解到,该市为期100天的“晚霞消费维权”专项行动为老年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近598万元。工商部门提醒,保健品销售套路越来越多,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

  “非法会议营销是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成都市工商局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类非法健康讲座、免费体验、分发礼品等活动是此次的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期间,该市各级执法人员共取缔无证照经营202户,查处违法案件163件,案值达2102万元。

  “非法会销危害广、隐蔽性强,组织者一般在清晨、晚间或节假日等时间举行营销,经常变换营销地点,回避阻拦年轻人参加,逃避监管部门检查。为此,我们安排年龄较大的干部,以消费者名义‘卧底’现场,实地收集违法线索。”该负责人称。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现在的保健品销售套路越来越多,除了播放短片或请来“专家”传授养生知识外,不少保健品都打着“生物高科技”的幌子,宣称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作用显著,一些被“治好”的患者还会现身说法。更有商家推出“返现”甚至赠送“原始股”的活动,宣称不但能治病还有投资回报,让很多消费者上当。

  如何辨别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工商部门称,购买时要遵循“三看”和“三不信”原则。一看保健品标志和批准文号,二看产品说明书,三看外包装上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这些基本信息标注不清的多为假冒伪劣产品。“三不信”原则是指:一不要轻信产品疗效,二不要轻信权威推荐,三不要轻信优惠促销、高额投资回报等说法。

  成都工商部门提醒,老年人对消费陷阱的识别能力比较差,容易被误导,子女应多关心老人的生活,如果发现老人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有违法嫌疑时,注意保存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9部门严打食品、保健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行为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部分药品进行了抽检,其中5批次不合格,分别是:重庆格瑞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胰酶肠溶片;江西远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浓维磷糖;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骨刺消痛胶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已要求当地监管部门对上述不合格药品采取查封扣押等控制措施,并要求企业暂停销售使用、召回产品。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网还发布了两条主动召回信息:一是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代理的监护除颤器气体放电管可能存在缺陷,因此对这一产品进行主动召回。二是波科国际医疗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代理的程控仪对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程控时,可能导致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执行意外命令,因此对产品进行主动召回。

  近日,国务院食安办等9部门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了要强化生产企业、经营单位、进口商的主体责任,还明确了第三方平台经营者和相关方以及广告发布单位的法律责任。要求切实落实属地管理,严厉打击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2017年12月31日前,各地监管部门要完成对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风险隐患排查和检查。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将对重点地区进行抽查检查。

  随着夏天的到来,降雨逐渐丰沛,已经进入了蘑菇旺盛生长的季节。近日,部分地区发生了多起因采食野生蘑菇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这里提醒您,由于目前没有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的简易科学方法,请大家不要随意采食和购买野生蘑菇。食用蘑菇后如有不适,请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更多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和科普信息,请关注总局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严玥)

  

  降糖减肥药或含违禁成分 专家:网购保健品要当心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6日讯 (记者 吴晓薇)为净化首都食品药品市场,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和市食药监局稽查总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针对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假劣食品药品的打击整治“净网”专项行动。目前已经查处案件150多起,刑拘160多人。近期对网络平台销售的宣称具有减肥、降压降脂、降糖、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的食品、药品分别采样,经过检验和鉴定,发现其中检出含有西布曲明、苯乙双胍、酚酞、西地那非等化学成分。那么这些成分究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西布曲明曾经是明星减肥药,主要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达到减肥的目的。“这种药物副作用很大,轻则导致口渴、心慌、失眠,重则产生神经损伤和精神性疾病,因此欧美、澳洲等国和地区纷纷禁用此药。”

  2010年10月30日,当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药总局前身)叫停了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已上市的药品召回销毁。然而在网络微商及一些线下会销渠道里,它依然打着各种减肥产品的旗号藏身其中。

  酚酞作为常见酸碱指示剂,早在中学化学课里就令人耳熟能详。其实,这种试剂作为药物可以刺激肠粘膜和肠道神经末梢,加快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但是长期服用酚酞会产生一定的药物依赖,且易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停药后便秘反而加剧。

  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一样,都是降糖药物,但由于容易引发乳酸酸中毒,于2016年底被国家食药总局叫停其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已上市销售的召回销毁。钟凯提到,糖尿病是目前尚未攻克的慢性病,凡是声称可以迅速控制甚至降低血糖的保健食品都要小心对待,因为生产厂家很可能在其中偷偷添加了药物。“有一些‘降糖保健品’甚至宣称,可以不吃药、不复发、根治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听信了宣传,简直和谋杀没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