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拍的,就是这样的电影了吧——《夺冠》。什么都被彻底剧透了。
女排的历程,我们都是旁观者;郎平的生平故事,无法篡改——她刚刚六十岁,还在给中国队当主教练,第32届东京奥运会结束,她才有可能退役。具体到故事里的三场重要比赛,都有影像资料。
留给电影的余地在哪里?好在,这个故事留给了让我们放心的人,导演陈可辛,编剧张冀,主演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
在被彻底“剧透”的前提下,《夺冠》给出了强大的观看理由。它梳理了女排这四十年的征程。它确立了一种表达方式,散文的、报告文学的,而不是小说的、戏剧的,清淡、克制但却结实的表达方式。
△《夺冠》剧照丨豆瓣网它呈现了中国体育心态的变化。一个彻底被“剧透”的故事,如果有了观念的线索,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夺冠》呈现了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中国体育心态的变化,确切一点说,是中国女排体育心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还可以延伸一下,延伸到中国人的心态变化上。
《夺冠》故事开始的19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中国人憋着一股子劲,想要追回失去的时间。因此,从体育到电影,从文化到科技,都带着一股子狠劲,每件事都意味无穷,被捆绑了重重的集体荣誉、家国情怀。就像故事开始时说的,“中国队和美国队的比赛,永远不是一场球赛那么简单。”
△《夺冠》剧照丨豆瓣网到了彭昱畅和黄渤(两人一个扮演教练的青年时代,一个扮演中年时代)扮演的主教练登场,情况有了一点变化,但变化并不激烈。他缩小了集体的概念,已经很少提家国精神了,而更多地提集体荣誉。到了郎平担任主教练,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身为职业运动员,她知道运动员最需要什么,身为女性,她知道女性运动员最需要什么,在美国执教的经历,又让她接受了更先进的体育理念,从训练到管理,从现场策略到心理激励。
她要带着女排改变。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女排,管理和训练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连连在重要的比赛中失利,管理部门因此不得不接受了她提出的改革方案,例如她对女排选人用人的绝对话语权、搭建复合型教练团队、打造大国家队模式,乃至改变国内职业联赛规则。
所以她说:“如果我的出现只是给他们带来暂时的希望,他们错了。”她是要从根子上改变中国体育的僵化体制。而她用来激励队员的,已经不是家国,也不是集体,甚至不是“我”,而是“你”。
“你”,对于运动员来说,尤其对于女性运动员来说,这个字真是石破天惊。她告诉朱婷,打球不是为了爹妈,也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更不是为了成为郎平,而是为了自己,而且要喊出来——“为了自己”!
她也告诉女排队员:“我希望我的队友不只是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一个优秀的人。”“以前打球总是背着个大包袱,拿冠军拿冠军,我现在就是要轻轻松松地去打比赛。”
四十年时间,中国人的体育心态,甚至国民心态,都在发生变化。不论是激烈还是缓慢,变化已经发生了。
当然,《夺冠》最强大的观看理由,是它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电影表达,我尤其喜欢的,是表演和节奏。
△《夺冠》剧照丨豆瓣网巩俐饰演郎平,她的表演,几乎是这几年看到的最具说服力的表演。在微弱的外形调整帮助下,她还原了郎平的标志性动作和一系列微表情,以及郎平的气场。当她出现的时候,我没法不觉得,她非常恰当。
我还喜欢它在叙事方面的高效。时代的变化,命运的浮沉,都用很松松的方式完成。对赛场上的兵法、规则的解说,直接在现场完成,对队员的调配,场上布局,都是在它说出来的同时,我们就理解了。
因为它做到了这些,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也变了,不是为某种情怀,不是为了集体荣誉,而是为了——我。为了十岁少年坐在电视机前,看女排比赛的时光。为了被她们激励的片刻,为了从郎平身上领会到的那种做事情的人所特有的魅力,以及,领会了电影的魅力,那种干净、克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