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医院 > > 数九寒天, 救助站那些暖心事儿(2)

数九寒天, 救助站那些暖心事儿(2)

发布:2016-01-29 11:5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缺的不是棉被。有人缺稳定的工作,有人喜欢自由流浪,有人要喝酒,受不了救助站规矩多,送去的被子转手就变成了酒,买的回家车票被他们悄悄去车站退了花掉,是常有的事。”为了对付这种把帮

“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缺的不是棉被。有人缺稳定的工作,有人喜欢自由流浪,有人要喝酒,受不了救助站规矩多,送去的被子转手就变成了酒,买的回家车票被他们悄悄去车站退了花掉,是常有的事。”为了对付这种把帮助他们回家的火车票变成“零花钱”的行为,救助站人员不得不在车票上印有价格的地方打孔,再加盖救助站专用章,让试图退票牟利的人从此不再动此念头。

除了路面上看得到的地方,还要巡查桥洞、城墙根儿这些隐蔽的地方。刘欣说,夜间巡查,分工不分男女。她经常跟着出去“扫街”,从火车站、珠江路、广州路、各大医院门口、各地铁站口、安德门一路过来,算是一个回合。这样扫街,高温和严寒天气,每天要搞三回。“扒桥洞,看到有人,我们会好好劝:来救助站洗个热水澡吧,有车送你去,明早你要是想出来,给你车费……”一般好说歹说,一天也只能劝个把人回站里。实在不愿意的,留下几包方便面、一床被子、一张印有救助站详细地址和电话的卡片再走。19日中午,记者跟着王维轶和刘欣去南京火车站“扫街”,在站前广场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背着大包的老人,老人一看有穿制服的人走过来,很是警觉,“我不是盲流,我有车票。”车票确实有,但掏出来一看,是25号回滁州的火车票,还有好几天呢,这么冷的天气,老人怎么捱过去?王维轶试图说服老人去救助站,但老人坚决不肯,只能给老人送上一套全新的棉袄、棉裤,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帮助。

“昨天半夜12点,有市民打电话来,说珠江路地铁站口有个老人睡在那里。我们立即出车去现场。到那里一看,他睡在背风的地方,不肯跟我们回来,说是安徽蚌埠人,儿子在外面打工,儿媳妇不待见他。他要再讨点钱,回去过年,让我们别为他操心。”夏阳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放下被子回来,但实在是担心数九寒天冻出人命来。成年人救助,实行自愿原则,救与不救,实在两难。

有不让救的,还有最终没能救得了的,救助三科的曾建强就碰上了这样的事。元旦前,在南京打工的抚顺人李华(考虑到家属感受,化名)在厂里突然发病被送到医院,过了几天没有钱,工友只能报警求助,110把线索转到救助站,救助站帮着联络到鼓楼医院治疗,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没有效果,过了一个月,李华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离开了人世。救助站联系上亲属,但都不愿意来接走李华的遗体。曾建强和同事专门跑了一趟抚顺,死者在老家只有姐姐和母亲两位亲人在世,两人对于救助站为李华所做的一切非常感谢,但不来南京确实也是无奈,因为经济条件都不宽裕,80多岁的老母亲更是行动不便,最终死者的姐姐签订遗体处理同意书。“那骨灰呢?要寄回去吗?”记者问。老曾说,“对方已经签字放弃了。”“那骨灰会被清理掉吗?”“我们会在殡仪馆暂存3年,万一家属又改主意了呢,好歹还有个念想。”

采访中,最让人感叹的,不只是各种不幸的命运和人生,还有这许许多多的无奈和为难。

救救孩子:做得再多都觉得不够

救助站里,最温馨、环境最好、设施最全、安全环节最到位的,当属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这里是“院中院”,进大门要输入密码,以防“爱闯天下”的孩子们又跑了出去。

院子中间是游乐健身设施,一楼房间窗明几净,房门口的牌子让人不禁莞尔:奥特曼、聪明一休、兔八哥……这些都是社工们为了让孩子们在这里能有最好的舒适感,“恶补”动画片之后“憋”出来的房间名。楼上的阅览室、活动室、吊着沙袋的宣泄室设置得很是用心。

“根据国家和民政部的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利益,不能搞自愿原则。”夏阳回忆说,几年前在南京新模范马路附近有个父亲带着女儿乞讨,女孩只有6岁,却吸着香烟,被路人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救助站立即赶到现场干预,并联系当地政府,暂时转移孩子的监护权,由亲属监护;并联系当地幼儿园,由政府补助,让孩子上学。

这几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救助的未成年人数量大幅下降。前两年,南京市救助站每年救助1000多人,去年就只有200多人。记者采访时,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里的孩子都已被送回家,如果不是看到资料图片上孩子们举行联欢会的画面,已经无从想象这里曾经的欢声笑语。“大家也在探讨,这两年从民政部到地方,连续搞了‘送流浪孩子回家’、‘送流浪孩子回校园’几场专项行动,效果还真的特别明显。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最好是这样的场所根本派不上用场,那才是未成年人的福音。当然,政府建的硬件不能长期完全闲置,现在中心收的孩子少了,下一步要考虑改作他用。”

去年,救助站和栖霞区检察院联合设立了“未成年人管护基地”。一些涉法的孩子不适合送到看守所,而救助站有3名持证专业社工和3名心理咨询师,环境更适合孩子们的身心。刘欣和其中一个孩子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来自离异家庭的17岁男孩小雨在网吧里认识了一名男子,在他的教唆下,小雨砸碎多辆汽车车窗盗取财物,最终被抓获。为了挽救他,再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栖霞区检察院将小雨送到了救助站。

在案件调查审理的三四个月时间里,救助站成了小雨临时的家,社工成了他最依赖的哥哥姐姐。小雨不但主动干活,帮忙带比他小的孩子,还经常到图书室里看书。他家里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赔偿,社工们都担心,小雨会判实刑。

“作为他的‘临时监护人’,我们一方面劝导小雨不要灰心,不要怨恨父母,他们也有苦衷;一方面在提审中为他主张权利,向法官反映他在救助站里的良好表现和思想上的积极转变。最终,小雨被判了缓刑。”刘欣和法院的人一起把小雨送回了老家。临走前,小雨对救助站既感激又不舍。

在救助未成年人过程中,刘欣发现,这些孩子都很单纯,因为家庭结构出现问题,父母缺位、关爱缺失,他们对所谓“朋友”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哪怕仅仅是网上聊得投机就会倾注全部的信任和期待,但社会鱼龙混杂,被骗上当时常发生,这些孩子就特别需要当地社工长期跟踪关注。

经过排查,南京有3000多名困境儿童,他们的父母或重残、或离异、或吸毒服刑,他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爱护和关怀。

为此,南京市已建立困境儿童保护机制,救助站也将救助业务再次拓展,为全市400多个社区儿童保护中心提供督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