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0多人次,这是去年南京市救助站救助过的数字。每一个滞留在异乡的人,背后大概都有令人唏嘘的无奈和故事。但好在,还有救助站这样的地方,能让他们短暂歇脚,片刻喘息,舔舐伤口,期待着重新出发……
千里护送:送到家了才踏实
每每严寒酷暑,各地的救助站都会成为一段时间里的新闻焦点。这次去南京市救助站,正好赶上“世纪最强寒潮”来袭。
1月22日上午,农历腊月十三,还有半个多月就要过新年了,救助站里一片繁忙,记者酝酿好要采访的工作人员,都去一线忙活了。第一个等到的,是风尘仆仆赶回救助站的社工刘欣。
“外面又下雪了!”一进门,刘欣带进一股寒气。两天前,刘欣刚和同事一起坐飞机送云南籍16岁男孩小茶回家。“破天荒,第一次坐飞机护送孩子。”“这么土豪?”记者调侃道。“实在是因为赶上春运,根本买不到去云南火车票,只能人性化处理。他是我们在溧水区发现的,当时他在街上流浪,从家里跑出来的,想打工却没找到工作。联系上他父亲后发现,家庭很贫困,没有能力来接,家里又非常着急,孩子丢了一个多月了。我们决定,护送他回家。” “你们也要买火车票?难道不是火车站优先保证车票吗?”记者很诧异。
“民政部和铁路部门是有协议的,但程序比较复杂,如果按购票程序办,3天都买不到票。要过节了,滞留异乡的人归心似箭,工作人员只得硬碰硬,去火车站、汽车站排队买票。专职的购票员上午买一次,下午买一次,确保来求助的人都能最快拿到票回家。”救助站副站长夏阳说。
光是去年一年,救助站就送了807人回家,在今年传说中的“世纪寒潮”来临之前近一个月,已经护送57人回家。和小茶一样,还有一个14岁的贵阳男孩,也刚上路。救助站每天都要护送天南海北、需要监护的人员回家,最近护送的有河北沧州、重庆、成都、长春、济南等地滞留南京的人员。
虽然是南京师范大学社工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刘欣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远远超过她身处校园时最丰富的想象,读过的书本更没有办法描述所接触现实的精彩和无奈。千里护送,对象形形色色,有未成年的孩子,有精神障碍患者,还有躺在担架上的中风老人……有惊无险的旅途之后,刘欣已经不能准确说出每个送走人员的名字和去的地方。“一年至少护送20多趟。以前去哈尔滨送人,只有K字打头的硬座,坐一天两夜。站里上至站长下至社工,每个人都有护送任务。一次护送精神病人,半路遇到风暴,火车停了一天一夜。满车厢的旅客都焦躁不安,我们当时很紧张,24小时轮流看护他,生怕他发作。还有护送艾滋病人回云南,都是最有经验的科长亲自出马。”刘欣说。
救助站最近护送的是一位需要担架抬的老人。“这是一位沈阳老人,在南京乞讨,结果中风了,我们及时送他就医,病情稳定后,决定送他回老家。虽然考虑得很周全,也带了成人尿不湿,但因为大小便失禁最后还是把火车卧铺搞脏了。列车员很不高兴,我们几个护送的人急忙洗刷清理。火车上的旅客也很不理解,问我们为什么要用担架送人回去。做救助工作,真是各种难。还有送未成年人去新疆的,以前去一趟要好几天,路上不能让孩子再跑了,又不能绑起来,大家就轮班盯着他,这种体能和精神上的消耗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夏阳说起这十几年的经历,很是感慨。
送成人还好说,救助站送过最小的,是才出生几天的婴儿。办公室主任王维轶介绍说,站里救助过一个孕妇,快临盆时来的,站里赶紧安排送医院,孩子平安诞生。经过努力,未婚妈妈的家人也已找到,站里派了几个得力的工作人员护送。一路上,大人要伺候;小婴儿要喂奶、换尿片,把大家伙忙坏了。
能说清家庭住址或者只能说清籍贯的还好办一些,千里万里都会送。难就难在,很多精神或智力障碍的流浪人员,根本说不清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于是,救助站里人人练就了一身“福尔摩斯”的推理本领,根据“断案”结果,尝试“试送”。救助一科的赵建忠就是站里的老牌“福尔摩斯”,说起这个“断案”其实都是有根据的:有些人爱吃辣,有些人有浓重的口音,还有些能说出村名、地名。“根据这些模糊的碎片,像拼图一样,90%的人,我们能找到他的老家。有个流浪人员说的村名,全国有几十个类似的,我们打了100多个电话到各地去问,还真给找着了!还有人能确定大方位,比如是徐州,我们就会送到兄弟单位——徐州救助站,到了当地再慢慢找。这就是‘试送’,成功率很高。每年救助站都要帮200多人找到家。”
实在找不到家庭亲属的,救助站将他们全部录入“全国救助寻亲网”,一个月不到,已上传录入300多人。救助站自己也有信息化系统,每个进站救助的人员,都有基本信息,包括指纹采集。
“扫街”劝助:救与不救,实在两难
十多年前,记者最早去过的南京市救助站,在靠近句容的一个矿山里。从城里出发,来回一趟,公交倒“马自达”,至少4个小时,真是不方便。如今搬到栖霞区尧佳路100号,不但交通比过去方便了许多,面积也扩大数倍,功能齐全,男女分宿,单人单床,未成年人有专门的保护中心,洗澡、理发、电视、空调一应俱全,有病还能送医。
王维轶说,不仅仅是救助站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救助政策也越来越人性化。2003年以前是强制收容遣送,当年因孙志刚事件,延续几十年的收容制度被彻底推翻。2003年至今,都是实行自愿无偿救助,来去自由,门槛低,范围广,人性化成为救助的特色。去年夏天,救助站救助了20多位大学生,他们是甘肃被骗来南京打工实习的孩子,黑心的中介人收了他们费用,把他们扔在开发区一家工厂的大门口就人间蒸发了,几乎身无分文的大学生们都傻了眼,最后救助站把他们全部平安送回了家。去年冬天,有十几位民工包车回家过年,黑车司机半路把他们扔在高速路上,救助站问询之后,帮他们买票送他们回了老家。
但奇怪的是,这么好的条件,很多人遇到难处,还是不愿意来求助。400多张床位,一般也就80多人入住,而马路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却有增无减。
不是每一份善意都会得到理解和支持。前些天,天气越来越寒冷,夜间温度降到零下五六度,地铁站、民工市场、桥洞里,那么多人宁愿露宿也不来住救助站。如今,在网络上、自媒体中,只要看到流落街头或者露宿寒风中的人群,就会有人激愤地点评,“这么冷的天,政府不作为,难道要等冻死人了才有行动吗?”但真实的情况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这种作为并没有得到在边缘或者弱势群体的认可和接受。救助站只好从院内救助转向主动出击,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 1月20日晚,寒风瑟瑟,夏阳带了几个人又去南京安德门市场附近巡查,送棉被。还碰到了一家企业做公益,也去送了几百床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