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药品“降价死”真的是“绝症”?

药品“降价死”真的是“绝症”?

发布:2018-11-19 06:32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月9日,市场报披露,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出通知,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的品种价格下调,最大降幅达85%。如此大的降价幅度

  2月9日,市场报披露,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出通知,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的品种价格下调,最大降幅达85%。如此大的降价幅度,按说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通过一次“百姓缺药调查”发现,百姓想用却买不到的大多是政府降过价的药品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其中登记表上70%的药品早已不生产了。(来源:市场报2007-02-09 第03版)

  看病贵,主要贵在药价虚高,老百姓对此深有切肤之痛。在近年来国家连续20次对药品进行限价销售或降价销售后,老百姓依然反映看病贵,依然对畸高的药品价格难以承受。在某种程度上,“看病贵”已经和房价连年攀升、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并列为当今社会始终难于根治的“顽症”。

  药品价格为何总是“令而不降”甚至“降价必死”?最根本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利益在幕后发挥着操纵作用。一个药厂要生存,要在激烈竞争中站的住脚,不能没有利润,试想赔本的买卖谁会干?一种药品从生产到应用到患者身上,要经过若干个环节才能完成,即使这些中间环节都保证一个应得利润的前提下,药品价格不会太高。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理论设想,实质上,药品从进入医院开始就不得不进行某种“潜规则”的制约,要有这样那样的公关费用,甚至个别药品的公关费用占到了零售价格的一半以上。以某种抗生素为例,当其1支卖50元时,“公关费”可以达到20元左右。后来降价降到27元左右,其“公关费”约10元,也算勉强可以支撑。但现在降到20元以下,“公关费”都不到5元,根本填不饱医院各个环节的胃口。所以医院也就不会进这种药了,医生自然也不会开了,降价药不死才怪呢!(市场报)。

  再加上医生乐于使用新药和进口药,因为使用新药和进口药不会受到国家降价令的限制。通过给患者开出价格昂贵的特种药品可以赚取价格不菲的“回扣费”,何乐而不为呢?正是这种层层“剥皮”,层层回扣或有“公关费”的医药市场潜规则下,患者成了最为“倒霉”的牺牲品。也正是这种纯粹以金钱和利润来决定方向的药品生产销售机制,和部分黑心医院、医生们片面追求既得利益,使得“降价令”下的降价药明存实亡,被淘汰出局。使得本来应该享受到国家药品降价政策实惠的患者们,成了“尔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肥肉。

  国家发改委的第20次药品降价令后,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关注,符合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医药行业的潜规则,这种降价令必然会和前19次一样,成了一剂无关痛痒的“膏药”,甚而就是一张废纸。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隐藏幕后的“潜规则”呢?笔者以为,一是要从源头上控制住药品生产和种类的审批。据权威资料记载,美国2005年全年核准新药仅一百余种,而我国在2005年核准新药达一万余种,是美国人不生病呢?还是人家不需要新药?其实,根本上是一些西方国家对新药的审批相当严格,不象我们国家,将药品换个包装就可堂而皇之地进入新药的行列。

  二是严厉打击医药行业的“潜规则”和商业贿赂行为,决不手软、决不姑息,斩断那些利用药品采购职权贪墨钱财的“黑手”,净化市场空间。

  希望第20次药品降价令不是空话,老百姓期待真正的实惠。

  进入毕晓哲专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