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古代笔记中的假药和疫苗风波(2)

古代笔记中的假药和疫苗风波(2)

发布:2016-04-04 17:4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学徒一听也吓坏了,赶紧去追,估计时间来得及,谁知追到村口,“忽邻有猛犬逐而噬”,学徒害怕,居然折返回到店里,伙计气急败坏,亲自去村子里,刚刚到村口,“则哭声盈耳矣”……官府调查此案,“以药渣验视之,

学徒一听也吓坏了,赶紧去追,估计时间来得及,谁知追到村口,“忽邻有猛犬逐而噬”,学徒害怕,居然折返回到店里,伙计气急败坏,亲自去村子里,刚刚到村口,“则哭声盈耳矣”……官府调查此案,“以药渣验视之,则诸药均已白烂,信石尚宛然”,于是以过失杀人罪治罪于学徒,而医馆的张老板也从此破产。

无效牛痘疫苗“遍布全国”

从医学史的角度看,疫苗这一概念的出现,是从预防天花开始的。天花曾经是对人类杀伤力很大的一种传染病,但人们也在与这种疾病的抗争中渐渐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一旦病好,以后就永远不会再患此病,也就是说获得了免疫能力。这使人们产生了人为接种的想法。

最早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的还是曾经雄踞世界科学最前列的古代中国。我国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接种人痘,即从轻微天花病人身上人工接染此病,从而达到预防目的。后来,这个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迅速流行开来,启蒙运动的领袖狄德罗就对这一方法大加鼓吹。在中国,这一先进的医学技术得到国家层面的推广,公元1682年时,康熙大帝下令各地种痘,并下达圣训:“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但是,人痘接种的可靠性不强,因为不能保证被接种者只患轻微的天花。英国医生琴纳注意到,有些得过牛痘的人也永不得天花,他经过大胆的实验取得成功,并于1798年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于是种牛痘法在欧洲得到推广。19世纪伟大的医学家巴斯德将这一现象总结为接种免疫原理:接种什么病菌,就可以防治该病菌所引起的疾病。

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很快传到中国,“(由天花而引发的)死亡率在已接种牛痘者中间实在微不足道。中国人已经非常乐于接受种痘。”《牛痘疫苗如何被传统中国接纳》一文这样记述了观察者的感受。当时的中国人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疫苗保存方法:有的将玻璃管埋在地下以保持牛痘苗活性;有的将痘苗密封在两片玻璃之间或是使用竹管或瓷管保存;或是使用一个用蜡密封的水晶盒装存。

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补编》中,曾经记述了自己接种牛痘的经历:“这时我就看见了医官。穿的是什么服饰,一些记忆的影子也没有,记得的只是他的脸:胖而圆,红红的,还戴着一副墨晶的大眼镜……照种痘程序来说,他一到,该是动刀,点浆了,但我实在糊涂,也一点都没有记忆,直到二十年后,自看臂膊上的疮痕,才知道种了六粒,四粒是出的。但我确记得那时并没有痛,也没有哭,那医官还笑着摸摸我的头顶,说道‘乖呀,乖呀’!”

西方免疫科学的传入和造福于国人,在先生的笔下,显得那样稚气而可爱。

但是,部分国人在“造福变造祸”的本事上,也是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19世纪60年代初,行医者使用的牛痘苗并不总是健康的,在种痘后天花发作的病例很常见。庸医为获得更大收益使用变质或是无效的牛痘疫苗,甚至以人痘取代牛痘,在广州的种痘书籍和新闻报道中很常见,这些作法不只在广州,更遍布全国。”

有时未免想:为什么药品安全出了那么多次惨痛的“人祸”之后,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这里面折射出的肯定不光是监察体系不健全、道德水准不到位等问题。此次疫苗风波之中,一些学者嘲笑国人的愤怒不够理性,可是笔者以为,假如敦厚的中国人真的缺少理性,也是因为几千年来,面对各种卑劣的行径只知隐忍而不会愤怒的缘故。(文/呼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