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赵某的公司要求业务员推销一批“近效期”的HIB疫苗,“近效期”是指接近药品失效期,但仍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的疫苗。但这批疫苗并没有被接种完,部分“过期”被报废。
赵某为了弥补疫苗报废的损失,向接种点谎称回公司调常效期的疫苗,实际上却低价向庞某公司的业务员进了约800支疫苗来“顶包”,销售给了安徽省宿州、淮北下属的乡镇卫生院接种站点。“我通过QQ群认识一个叫庞晨(音)的,也是庞某下面的一个业务员。他说他那边有一些疫苗,价格便宜,我想就进一点货,把近效期报废的疫苗给补上。”赵某说,这批疫苗被庞某从山东菏泽发出,用大巴车捎带的方式,冷链仅靠冰排。“基层运输做不到实施监控这块,基本就是放冰排,能保证24小时温度。他放到大巴车上,我到车站去接,也就三四个小时。”
收到庞某的疫苗以后,赵某并没有告诉基层接种点这些疫苗的实际来源。一般来讲,接种点领苗的时候,如果疫苗从上级疾控中心冷库出库,会有相关的温度记录,进入基层疾控中心接种点放入冰箱里之前也会做一次温度记录,一般都是人工手动记录,赵某说,基层的接种点对温度记录的操作比较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