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开标 再现百元大品种“跳水”到2块、多品种降幅超9成(2)

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开标 再现百元大品种“跳水”到2块、多品种降幅超9成(2)

发布:2021-03-30 19:39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继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药品后,度洛西汀作为抗抑郁的主流药品首次被纳入集采。在本轮集采中,原研药企 礼来 以及广东 东阳光 药业、重庆药友、石药欧意、青岛百洋、上海上药中西制药等6家度洛西汀过评企业参与

  继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药品后,度洛西汀作为抗抑郁的主流药品首次被纳入集采。在本轮集采中,原研药企礼来以及广东东阳光药业、重庆药友、石药欧意、青岛百洋、上海上药中西制药等6家度洛西汀过评企业参与招标,其中上海上药中西制药和广东东阳光药业对该品种的降幅均超过80%。过评企业不少,招标名额有限,度洛西汀首次纳入集采后,国内该品种的市场将呈现何种竞争格局?

  作为参与招标企业之一,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在本轮集采过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认为所有集采产品将来肯定都会回归性价比,同时需求也是分化的。从市场格局上看,集采政策其实体现了政府的‘保基本’,医院渠道内国产药品大概会占到70%到80%,满足患者基本需求,而对于有更高端需求的患者,则往往选择零售市场。”

  目前来看,中标企业以价换量,赢得市场,但如何优化成本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付钢认为,优化成本不仅指生产制造成本,还有营销成本,从目前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看,绝大部分上市的制药企业营销费用率都在45%~50%以上。以往药品毛利高,有些单个产品也有两三千人的营销团队,但现在这么分散肯定不行,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出现专业化分工,出现专业的第三方平台,比如专业的临床外包平台和商业化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集采中,外企仍旧延续上一轮“消极竞标”的策略,大多都报出“难以中标”的价格。在付钢看来,外企不进入集采有其自己的考量。“以度洛西汀为例,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服用的药品,礼来作为原研药企,其在市场上已经卖了十几年,有一定体量的既有客户群,对于这种长期重复使用的产品,长尾效应依旧存在,尤其是度洛西汀的货值并不高,部分原有客户群或还是愿意为原研品牌继续支付的。”

  “但是原研药企如果想在不中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把市场扩大,就有困难,因为在医院新加入的首诊病人,往往都会接受国产药的处方,这一部分虽然有可能会在之后转向原研药,但增速肯定不如从前。”付钢进一步表示。

  对于外企在非集采市场的策略,付钢认为,“从正常逻辑上讲,原研的非专利处方药从医院渠道转向零售渠道,销售数量肯定会有所下降,但价格相对平稳,同时营销费用大大减少,销售团队缩小,所以有较合理的利润。原研药企再把节约下来的资源聚焦到在新上市的专利药上,这基本上是所有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策略。”

  付钢透露,集采政策实施以来,百洋医药集团承接了多个跨国公司院外市场处方药的零售工作,包括武田制药、安斯泰来等跨国药企。那么,院外销售渠道如何铺设?付钢认为,一方面要保证好可及性,保证药品供给,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把准确的药品信息传达给患者。

  原研药企抓住了院外渠道这一“稻草”,但对于未中标的仿制药企,前路似乎有些不太妙。付钢认为,如果是仿制药,原来没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且未中标,可能比较难有出路。“除非有些企业做好国际化布局,产品中美同销,可以走品牌的路线,但这种路线耗时长,需要慢慢积累。我认为集采体现了国家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期望,叫‘合并同类项’,未来中国真正做仿制药的企业不会超过100家,这些企业都有一定体量,监管也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对社会、行业、企业、患者都有利。”

  而在业内资深人士张先生看来,外企的优势就是长时间的推广,不管是给予临床体系还是零售体系,都是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很难企及的,这就形成了品牌效应,“并且在很多欧美国家,原研产品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说,外企大部分选择的是放弃国采入围,大部分内资企业选择大幅度降价入围,这同时也是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一个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