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造成5人死亡、5人重伤的“齐二药”假药事件,日前又有了新进展,据警方调查,“齐二药”对药品的原料、成品等检验环节存在较大漏洞,检验人员没有按照国家对药品生产的规定,对药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每个环节都实行检验,化验室11名职工中竟无一人会进行图谱的分析操作,而图谱分析却是最重要的检验环节。
回顾连日来媒体关于“齐二药”假药的报道,如同抽丝剥茧,披露出来的真相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让人惊异。最初的假药致命事件,如今看来只是冰山的一角,而药厂流程和制度上的漏洞,才是最可担忧的。有批号的药品都会有假,正规药厂的生产流程都“偷工减料”,我们还能相信谁?
面对受害者和公众的疑问,受假药事件牵累的医院方面也觉得不可思议。该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做了二三十年的医生,从来没有遭遇过假药一路通行直达医院的事情,更不会想到有剧毒。按他的说法,医院防止假药,一向都是看源头和渠道是否正规,事实上没有办法、也没有技术能力对购进的大批药品进行检测。在我看来,医院不仅没能力去检测,原本也不需要自己去一一检测。这就好比是一般消费者在大商场买了假货,当然不能再怪消费者没有鉴别能力。问题的关键是,一家化验室竟无一人会图谱分析的药厂,是如何能获得药品许可批号的?这才是假药堂而皇之流入医院的根本原因。
一位曾在制药厂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有关部门对药厂的监管是十分严格的。他所在的单位申请一种抗生素的GMP认证时,据说连实验室的兔笼做多大、车间的空气质量有多纯、仓库的复印机离药品有多远,都有明确的要求。以此推想,负责化验、检测的人员是否专业,自然也不会“侥幸”在认证、检查的范围之外。遗憾的是,“齐二药”恰恰就在这关键环节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漏洞——“关口”就此失守,“毒药”长驱直入。
过去,我们提起假冒伪劣,总会联想到小作坊、“山寨厂”,前几年屡屡曝光的“大头娃娃”、“黑心棉”等事件就是典型。但近年来一些知名企业产品也上了“黑名单”,比“山寨厂”更让人恐惧,更让人寒心。不久前,一度在牙膏行业广告中负有盛名的“全国牙防组”被爆出其实只有三个人,并遭到“谁给钱就给谁盖戳”的质疑,但牙防组说到底只是个非官方组织,它的“戳”,原本就缺乏含金量。可“齐二药”的假药就不同了,它有管理部门的正式批号,本单位的检验员写上“符合规定”就可以出厂销售,总可以让我们放心了吧,却造成了连资深医生都没想到的严重后果。
过去,发生了假冒伪劣产品害人的事件,有关方面在严肃查处之余,往往都会再发个“警示”——要认准有关认证资料、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东西……这一次又能提醒些什么呢?提醒我们连正规企业生产的正规产品都不要信?还是提醒我们万事都要靠自己?温家宝总理对“齐二药”事件的批示中提到:药品市场秩序混乱,必须下决心整顿。严格药品许可批号的发放、严格药品出厂前的检验、严格有关方面对制药企业资质和流程的监管,想必也该是题中应有之义。(魏无忌)
(责任编辑:魏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