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群众反映,因为村里有人用洋垃圾来加工食品袋等各种产品,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村里水变脏了,空气里满是浓烟和臭气。非法加工洋垃圾,在赣榆县成了一个致富产业。(12月25日《西安晚报》)
国人素有“眼不见为净”的宽容“美德”。所以,看罢上述报道,我随之想到,“食品袋垃圾造”又成新闻,也许未必是人们的少“闻”多怪,而是缘于央视“有图有真相”的暗访披露。披露总比不披露更能引起重视,然而我特别想说的是,“食品袋垃圾造”并非洋原料才恶心。
江苏赣榆县俨然形成非法利用洋垃圾制造食品袋的“产业链”,当然是一种引“害”入室的违法勾当。但我以为,这种“谋财害命”式的致富手段,其关注点并不在于原料姓“洋”或是姓“中”。否则的话,便很可能干扰了视线、模糊了焦点,把最该警醒的问题忽略一边。
垃圾就是垃圾,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卫生法》明文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生产必须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材料”。所以,无论是“洋垃圾”,还是“中垃圾”,只要被非法用以加工成了食品袋,都是一种监管的松懈,打击的不力。也就是说,有关的涉责部门,不仅仅要用心用力地将违法走私的“洋垃圾”堵于国门之外,也要严防各种各样的“中垃圾”变身食品袋的制造原料。在事关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上,只有形同虚设的监管之失才是探究之首,至于分清垃圾原料的身份和来历,其实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近些年来,有关一些地方、特别是乡间农村,富了小家小户、毁了“青山绿水”的消息,可谓时有所闻、屡见不鲜。尤其像“食品袋垃圾造”这样的不法产业,污染的毁掉的显然不止是一片特定环境,更会流毒于它所销售到的更大范围和区域。而一处处单个监管质量的松懈和无力,到头来危害的必然是生活在四面八方的所有公众。由此而论,对自己管辖地盘上的“食品袋垃圾造”网开一面、眼开眼闭,同样也是一种害人害己的愚蠢懒政。
很多矛盾和问题,说来容易做来难。对于“食品袋垃圾造”并非原料姓“洋”才恶心的观点,也许有些监管者不是不懂,而是为求省心、为避麻烦,干脆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刻意扮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问责力度,让一些负有监管职能的部门及人员,不敢随意“装聋作哑”,甚至是“尸位素餐”,的确需要一种能让公众“眼睛一亮”的硬招才行了。(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