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营口警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一系列重大有毒有害食品案件被接连告破。
报道宣称,在这些案件里,辽宁警方共查获6000多公斤含工业明胶的黑心食品,端掉7个黑加工点。
案件一公布,消费者感受到的并非是欢欣雀跃,而像吞下了一只苍蝇一样坐立难安。因为案件的背后,是价值近亿元的工业明胶被冒充食用明胶销至8省制成食品。每个消费者都暗自思忖,自己是否是受害者?
在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中,工业明胶榜上有名。其中所含的铬等有毒重金属一旦进入人的身体就容易沉淀在血液骨骼中,很难排出体外,蓄积后有致癌性。工业明胶危害虽大,但对于不法分子而言却“用途”广泛,冒充食用明胶可勾兑出皮冻、凉皮或香肠等众多食品。
据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交代,这些有毒有害食品已“畅销”3年。3年来众多有毒有害食品“畅销”市场,却从未被查获,这不能不让人质疑监管部门都哪去了?
对此质疑,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毒有害食品大多在“黑窝点”炮制,比较分散,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监管存在一定难度;食药监部门没有搜查权……只要他们把门关上我们就没权进入……
相比正规食品加工企业,监管“黑窝点”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能成为有关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因为对于民众而言,很多事并不是政府能做与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想与不想的问题。只要想有所作为,那么,很多事情就不是问题;如果不想做,那么想找理由却可随手拈来。
其实,黑作坊躲避手段并谈不上高明,只是比较分散、隐蔽,但只要有所行动,终会露出破绽的,最起码会被附近的村民所发现。如何有关部门能充分调动村民和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一起监管,那么何愁这些“地鼠”无处可寻?加上这些黑作坊一般存在污染环境、噪音等问题,村民等社会力量具有举报他们的动力,只要有关部门打开大门,认真对待举报信息并积极采取行动即可。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拳头要再硬些,不仅要对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加大依法惩处力度,还要建立食品安全问责制。这个问责制不仅对有关监管部门,还要针对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既然是黑作坊,那么必然是一无资质,二无许可,三产品价格低廉。作为下游食品生产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具有把关食品质量安全的职责,即对原材料供应者的资质给予审核,明知原材料非法还大量采购者或宣称“上当受骗者”,也应一并给予处罚。
有关部门想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只要想做,总会有很多办法,怕只怕不想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