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报道的《惊!武汉多家医院暗藏胎盘交易,最低只要25元!记者暗访,真相竟然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想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人体胎盘灰色产业链调查。在记者调查暗访的过程中,医院里的保洁人员不止一次的跟记者提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专门来收购胎盘,每次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这么多胎盘被私下里买走,都流向了哪里?用来做什么呢?
记者了解到,到医院购买胎盘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买胎盘是为了给自己或亲属治病、进补;另一类则是为了赚钱,把胎盘收去后,加工成药销售。
通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联系上一位加工胎盘的人。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门诊大楼三楼的一间医生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对方,对方居然身穿白大褂、挂着胸牌。她告诉记者,自己是江夏区中医院的一名护师,因为工作上的便利,她拿到的胎盘比记者拿到的更安全可靠。
这位护师介绍,她会以每个50元的价格为记者加工胎盘。当天晚上,在江夏区中医院的家属宿舍,记者亲眼目睹了胎盘胶囊的加工过程。这位护师首先走进卫生间,开始清洗记者带来的两个胎盘。
据这位护师介绍,加工胎盘的程序比较复杂,清洗后还需要烘烤、脱水,她会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用医院的设备加工。
经过两天的时间,胎盘完成了脱水、烘烤程序,这位护师再次约记者见面,这次的地点是在江夏区北华街附近的一家诊所。只见她把一台高速多功能粉碎机放在地上,开始研磨胎盘。
干净啊。你放100个心。我告诉你,我是心情好才接你这个单子,像这样的单子,我平时接都不接。
经过几分钟的粉碎研磨,烘干的胎盘变成了灰色的粉末,这位护师很熟练的把粉末倒出来,再用手指把附着在粉碎机内的胎盘粉末一点一点刮干净,随后拿出一些空胶囊壳,放在一张病床上,直接用手灌制胶囊。她还向记者强调,医院里的胎盘粉是白颜色,是因为把胎盘烤干以后用硫磺熏了,它有毒。
当记者问到这个胶囊是怎么卖呢?这位护师说是1块钱一颗。
私人诊所的办公室、未经消毒的研磨器具、地面和病床就是操作台、制药的过程更是徒手接触。在这样的卫生条件下,记者从医院买到的两个胎盘摇身一变,成了100多颗胎盘胶囊。
其实除了胎盘胶囊,以人体胎盘加工制作的“紫河车”是否适合入药,也缺乏法律依据。
2015年12月1日 ,新版的《中国药典》正式实施。这部被喻为“药物宪法”的《中国药典》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依据,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然而,在新版《中国药典》中,“紫河车”及相关中成药没有被收载,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的“紫河车”将不再有法定依据。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周边城区的不少药店里仍然有“紫河车”在销售,但都是遮遮掩掩。
在新洲区人民医院对面的一家药店里,记者称要买紫河车给家人治病,营业员当即表示可以调货。
这不是看你像真买嘛,不像间谍嘛。
10多分钟后,一名骑电动车的中年妇女把“紫河车”送到了药店。这“紫河车”随意用一个白色塑料袋装着,并无产品包装。他们的营业员还声称这些是从正规医药公司出来的。
无独有偶,在江夏区,多家中药店都有“紫河车”出售。营业员也声称他们有专门的药材回收商,可以保证质量没有问题,不是外面那种没有经过检验的。
虽然这些药店的营业员一再强调他们销售的紫河车都来自所谓的“正规渠道”,可当记者要求看药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时,却遭到了拒绝,有的干脆表示只有出厂合格证,没有检验合格证。
本该被销毁的人体胎盘,却从医院里流出来,而且还有医护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偷偷加工。事实上,医学专业人士表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操作毫无安全和卫生可言,胶囊被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胎盘经水煮或焙干后会变性或降解,只能为人体提供氨基酸,无法产生其特殊的生理作用,和一般的猪肉没有本质区别。
卫生部门明令禁止买卖人体胎盘,《中国药典》也取消了“紫河车”这味药。然而,用人体胎盘加工的药材并未在市面上绝迹,而且还有正规审批流程。这就陷入了一种尴尬。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中药店有“紫河车”出售,在一些电商网站上甚至可以大量批发“紫河车”。
记者联系到安徽亳州一家药业公司,销售人员介绍,虽然“紫河车”从《中国药典》里取消,但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只不过价格大幅下滑,目前的售价是460元每斤,只有前几年的一半。
河北省安国市的一家药材行也向记者透露,他们的胎盘也是从医院进的货。
这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人体胎盘禁止买卖,市面上流通的“紫河车”都要经历从“违法”到“合法”的洗白,洗白的方式就是中药炮制,为这些“紫河车”弄到正规的手续及质检证明。
经过炮制后的“紫河车”,无人再追问其“出身”,它们与其它中药材一样,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被药企采购,制成中成药。
记者在国药准字查询系统内输入“紫河车”,发现全国有十多家正规医药生产企业。查询“胎盘”也有不少国药准字号药品,包括人胎盘片和人胎盘组织液等。
针对市场上出售的“紫河车”及相关中成药,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态度却互相矛盾。
而武汉市江夏区市场监督局药械科负责人的说法却跟卫生部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