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转基因食品是否危害健康的议题在大陆发酵之际,台湾岛内的食品安全也再一次浮出水面,继“胖达人”面包添加人工香精事件之后,岛内又发生“大统长基”油品名称与内容不符事件,致使台湾民众再度关注食品安全相关议题。
此次的油品事件如同面包事件一样,即产品名称与内容标示不符,也就是花生油不含花生成份、橄榄油不含橄榄成份、葡萄籽油不含葡萄籽成份等,业者是以食用香精替代主要成份,藉此降低成本,获取较高利润。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21日发表社论说,一方面要感谢台当局卫生执法人员的辛劳,主动为人民的健康安全,揪出不法业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建议台当局相关主管机关,应完善食品“生产履历”制度,并且严格把关,保障台湾人民食品的安全。
社论说,“大统长基”事件如同“胖达人”事件一样,可能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食品名称内容标示不符,就这一点而言,台当局相关卫生单位已经祭出重罚,相信会对业者产生吓阻作用。第二,使用替代的食用香精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就这一点而言,希望相关食品研究机构能进行实验,得到相关的研究数据供台当局参考并订定添加标准。第三,业者是否因此获利上涨而影响股价,造成炒股或内线交易情事?就这一点而言,相信台湾“司法”单位会介入调查,厘清事实真象。
面对一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社论建议台当局完善食品的“生产履历”制度,所谓的“生产履历”制度,根据定义,即在建立“可追溯制度”(Traceability System),追踪食品在原料成份、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贩卖、日期等各阶段的资讯,并且标示在产品上。这个制度建立后,一方面可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相关成份与使用年限;另一方面,一旦食品出现问题,可立即依据相关资讯,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且加以妥善处理。
问题是,台当局在多年前已经通过相关法律,要求所有食品业者在产品包装上明示产品的成份与日期,目前执行也相当彻底,所有上架食品一定在包装上都有标示产品成份。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食品业者虽然都依法标示相关资讯,但标示资讯造假情形却曾出不穷,令台当局食品卫生主管对此相当头疼,目前也没有太好的方法。
崔此,社论建议台当局行使“斧底抽薪”之计,可以从让业者“不能做、不敢做、不愿做”三方面着手。首先,就“不能做”而言,由于食品安全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甚巨,建议台当局建立严格的检查系统,每样上架的食品皆要经过当局或台当局授权的机构检验且相关费用自付,通过检验后之食品才能上架,让业者根本没有机会造假,达到“不能做”的目标。
其次,就“不敢做”而言,此次台当局对“大统长基”祭出重罚,应该会对不肖业者起吓阻作用,让他们“不敢”从事如此的行为,未来这种重罚应成常态,所有黑心食品业者皆要重罚,以儆效尤。此外,台当局也可比照违规“检举达人”的方法,奖励黑心食品“检举达人”,让全民共同监督食品安全,使业者根本“不敢”生产黑心食品。
最后,就“不愿做”而言,过去台湾是个“富而好礼”的社会,企业主都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对不愿做出黑心之事。然而,近年来台湾道德逐渐沦丧,唯利是图、短视近利的不肖业者经常出现,不但危害民众的健康,也破坏市场的秩序,台当局有必要加强道德教育,让业者“不愿做”黑心之事。
总而言之,台湾发生油品名称与内容不符之事后,台媒除了感谢台当局卫生执法人员主动揪出黑心业者,保障民众的健康之外,也希望台当局完善生产履历制度,并且严格把关,让业者“不能做、不敢做、不愿做”,彻底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
来源: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