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黑心油事件是台湾食品业海啸的前奏

黑心油事件是台湾食品业海啸的前奏

发布:2018-04-28 06:05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岛内黑心油事件的后续效应在近日仍未平息,在油品出问题,以及相关的酒、蜂蜜等食品也纷纷传出标示不实,甚至在制程中使用有害人体原料的消息后,其实已经预告了,台湾的食品工业即将要迎接一波产业的海啸。 产业即将要面临的冲击,主要是源自于消费者已经

岛内黑心油事件的后续效应在近日仍未平息,在油品出问题,以及相关的酒、蜂蜜等食品也纷纷传出标示不实,甚至在制程中使用有害人体原料的消息后,其实已经预告了,台湾的食品工业即将要迎接一波产业的海啸。 
  
   产业即将要面临的冲击,主要是源自于消费者已经迷失在食品科技的术语丛林,对于资本主义食品工业不信任正在逐渐升高,结果可能是消费者大量的回到自制自烹的饮食模式,而产生食品业的版图挪移。 

   从美牛、塑化剂、毒淀粉等事件开始,台湾人就像是进入食品科技丛林的小白兔,被各种食物制程的添加物、化学反应搞得昏头转向,充分领略了食品工业的奇幻与复杂,有如经历了求学时代的化学实验课,大概只剩下具备食品专业或是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才能完全搞懂当中的各种门道。再加上从毒油事件之后,从油品延伸出许多食品标示名不符实、含有毒原料的未爆弹被媒体逐一点名后,台湾的食品安全几乎是进入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阶段。 

   毒油事件爆发后,业界、台当局急着澄清各种流言疑点,包括设定油品安全启动D-day,“立委”也纷纷提出补救式的法律修正案。尽管各方都有默契要尽速止血,反应也算明快,但是经历了塑化剂、毒淀粉、香精面包、饮料含糖过量事件的台湾民众模式,恐怕不会因此而买帐。

    资本主义将本求利的食品工业在台湾的历史很短,所谓的“外食族”几乎是跟着台湾在1970年代开始发展加工出口业时一起成长起来的,而夹在传统手工制作食物,以及现代化食品工业之间的过渡阶段,就是台湾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夜市美食。近年来本地文化人援引海外的慢食概念,而把台湾的夜市食物贴上慢食的标签文化,但是从历史来看,夜市美食基本上是作为劳工阶级的“满汉大餐”,它一点都不“慢”,反而因为要配合加班工人“日也操夜也操”的生活习惯,而发展出可以比拟美式速食的加工快节奏,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从塑化剂开始的各次食品安全风暴,都可以看到夜市的踪影。 

   尽管食品工业制造的产品几乎渗入本地人吃食的每个领域,但是就因为本地进入资本主义饮食的时间不长,大部分人的记忆中都还保留有一些父母辈的私房美食,尤其是从原始食材经过手工制作而变成食物的各种技法。以目前食品安全几乎全面沦陷,以至于不论是吃什么都可能会踩到地雷的时代,似乎,重拾手工制作食物的饮食方式,可以成为一个确保食物安全的选项。 

   具体的迹象包括,开始出现购买食材原料后再自行制作成食物的现象,而各种协助食物加工的小型家电,购买的人数也开始增加。这显示一般人对于一团混乱的食品添加物乱象,已经展开自救行动。 

   台湾人以往在美牛、塑化剂、毒淀粉等事件发生后,几乎都会在风波平息后,很快的遗忘事件,然后让消费、饮食方式回复到事件发生前的状态,也没有厂商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消费者的抵制或是制衡,甚至连业绩都没有受到影响。但是,这次的毒油事件,可能会让台湾民众第一次用自烹自食的方式,向食品工业发出抗议。如果这股动力持续发展,甚至让业者面临经营的危机,才有可能让政府、业界能真正的重视食品的安全、品质。当台当局没有办法监督、业者无法自律,就只能靠消费者来制衡。 

 
来源:台湾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