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外卖行业来说,2016年的央视315晚会可能会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整个外卖行业几乎是巨头平台的争霸游戏,烧钱圈地,野蛮生长,鱼龙混杂。在此之后,整个外卖行业不得不正视长期以来被“刻意”忽视的一个要命问题:食品品质。
餐饮外卖业的模式革命,或许从此开启。
1、饿了么只是“代人受过”整个行业是“共犯”
对于这个问题,有必要统一思想、明确认识:不要对饿了么被曝光幸灾乐祸,这个雷不应该它一个品牌来扛,它是代行业受过。
▲某种意义上,饿了么只是行业的“替罪羊”
如果央视去其他大家耳熟能详的外卖平台“突击检查”,未必不会出现与饿了么相同的问题。
外卖行业现在的乱象,谁做谁知道,连用户都知道。只不过很多用户尽量选择大品牌下单,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如果外卖同行对饿了么的遭遇缺乏同理心和警醒心,饿了么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你的明天。
2、外卖监管应该比传统监管更严格
外卖市场依旧是资本的宠儿。为什么?借餐饮业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契机,这是一个新的移动餐饮时代。
▲外卖品质提上日程
在一个需求、体量、规模都越来越大的行业,第三方监管缺位,难免为行业漏洞的产生提供土壤。
在内参君看来,外卖应该接受的品质、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理应比堂食等传统形态更严格。为什么?因为它不容易被看见。
外卖业实际上以“结果”为导向,送到用户手中的就是“结果”,而现在的政府监管不仅滞后,而且存在缺项。
3、“流量为王”时代该翻篇了“产能为王”时代应该到来
外卖业为什么这么乱?因为大家都在拿目标当结果。说直白一点,就是“没干正事”,钱没有烧到正地方。
以前,外卖业多顾着“烧钱”和跑马圈地。阶段性胜利后,也很少有人去考虑核心的品质问题,往往是拿着新成果继续去烧钱、圈地,而不是在安全、产能上去倾力投入,解决行业痛点。这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有些外卖品牌即使有心改变,也会被现有业务线拖累得无暇顾及其他。
▲流量为王时代该翻篇了
外卖业发展到现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该翻篇了,“产能为王”的时代应该到来。这里所说的“产能”,不是指产量,这个“能”包含安全、卫生、产量等环节,也即指向这个饭是怎么做出来的、品质如何。
4、外卖业需要更多元的发展形态
淘宝永远都会面临假货问题,为什么?由商业模式所决定。同样,如果外卖平台不在“产能”上做文章,也无法避免黑心商户的存在。这并非准入门槛高就能够控制。
就目前品牌名气最大的几个外卖平台而言,运作模式上趋同,没有本质区别,竞争基本还处于“拼爹”阶段。
而饿了么这次出事,再次把一个问题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外卖业需要多元形态。单一的流量主导型模式容易失控,需要配合其他业务形态完善平台能力。
哪种形态能与流量平台产生配合?就是以“产能”为驱动的外卖平台。外卖市场的下一个价值点是如何改变品质。
这种新形态有吗?有。虽然暂时还看不清最终实践结果,但已然让我们看到了星星之火。比如黄太吉。
▲黄太吉的“外卖战队”
讲到外卖模式的创新,始终绕不过黄太吉,它已经在这条路上探索了一年。即使你不喜欢它,也不得不承认,在追求品质和谋求行业革新上,它确实扎扎实实地做了几件事:
●– ① 为外卖服务提供专门生产通道,他们称之为工厂店(北京有10家),绝不外卖堂食混搭;
●– ② 引入高度标准化生产线,将需要人工操作的环节降到最低,通过标准化保障安全度;
●– ③ 通过智能化、数据化管理打通各链条,所有外卖环节都以数据为依据,以智能管理为准绳;
●– ④ 敢于通过手机终端直播外卖制作流程,让顾客全程监控。黄太吉外卖APP最近还将上线一个新功能:当你用黄太吉外卖App查询订单状态,显示“制作”中时,会弹出“厨房实况”按钮,点击后用户可以查看当前订单制作工厂的视频监控。
▲黄太吉app
某种意义上,黄太吉是外卖行业的“破局者”,让我们看到了更新鲜的玩法,更多样的形态。
当然,外卖行业需要更多痛点解决路径,饿了么、黄太吉都只是其中一种形态。而这并不取决于财力、物力,关键看如何解放思想。如果纠结于流量,核心痛点便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整个行业良性发展,身处其中的每个品牌才会更好。外卖业还在“共输”,3.15曝光饿了么,谁得利了吗?没有,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