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台灣的頂新「黑心油」案,涉案主嫌魏應充等6人一審都獲判無罪,引發台灣各界輿論一片譁然,社會大眾都覺得不可思議也無法接受,還醞釀發動新一波的「滅頂」行動,不但台北市長柯文哲語帶指涉説這個判決是「明年大選最大催票動作」,更引爆朝野政黨一場激烈口水戰,相互指責頂新魏家和誰的關係較深厚。
對於一審的結果,彰化檢方表明一定上訴,甚至組成專案小組因應,希望全力拼「逆轉勝」。對於這件備受矚目的食安案件,台灣社會對一審無罪的結果,輿論上幾乎是一片撻伐之聲,認為太過離譜,甚至有網友還留言反嗆説:「難道大便精煉後也能吃嗎?」連社會知名人士、現任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的嚴長壽都出面表示,顯示台灣教育出了問題。如果法官只會依法論法,不了解社會觀感,就只是法匠。
在社會大眾的強烈質疑和抨擊下,彰化法院卻毫不讓步,還二度出面説明,完全是依法判決的結果,並強調檢方未提出具體事證證明可能有未經檢疫流程的非健康豬只成為原料來源,或是成為足以妨害衛生製造過程所製造的油品,因而認定魏應充等人犯罪無法證明,因而判無罪,判決結果完全是依法論法。雖然食品專家反駁説,食品的定義並不是終端産品是食品就可以,使用原料也必須是食品,因此頂新黑心油案的審判結果確實有可議之處。
不過,審判結果和民眾期待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已不在於法條的約束和一般經驗感知的歧異,當檢方舉證工作的失誤,再加上媒體渲染和選擇性報道,都容易造成新聞事件的失真,因此一旦判決不符合人民情感,就容易引發負面輿論,這種惡性循環導致人民對司法審判的不信賴。
台灣食安案件求償一再敗訴的結果,連帶也讓社會大眾對司法判決産生信心動搖。主要在於目前法院的態度是「有損害,才有賠償」,且損害是直接來自違法添加物,也就是要有直接因果關係;然而食安損害往往是長期而間接的,消費者要證明身體健康因此受影響,簡直難如登天。像台糖控告大統長基添加銅葉綠素求償被駁回,就是無法舉證有消費者因此直接造成健康影響。
此案除了引發社會輿論的熱議外,也對朝野兩黨的選舉造成衝擊,雙方還為此相互指責頂新魏家究竟和誰的政商關係較佳。民進黨質疑魏家和國民黨有絕佳的政商關係;國民黨則反駁是陳水扁執政時邀魏家「鮭魚返鄉」,還舉美麗島電子報吳子嘉公開表示魏家長年提供民進黨四大派系政治獻金為例,回敬民進黨的指控,這也算是頂新黑心油案的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