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黑心驴肉”可能流入曲阜!!!探访黑作坊,里面的秘密让你大吃一惊...(3)

“黑心驴肉”可能流入曲阜!!!探访黑作坊,里面的秘密让你大吃一惊...(3)

发布:2019-02-01 06:30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河间市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对于假驴肉并不讳言。2016年,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挂名河间驴肉火烧的店既不是河间人开的,驴肉也不是在河间煮的。还有的店用骡马肉充当驴肉,更有甚者用其他肉充当驴肉。

河间市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对于假驴肉并不讳言。2016年,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挂名河间驴肉火烧的店既不是河间人开的,驴肉也不是在河间煮的。还有的店用骡马肉充当驴肉,更有甚者用其他肉充当驴肉。普通消费者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挂驴头不卖驴肉,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过去,河间驴肉火烧产业深受诚信缺失之害。”也鉴于此,多年来河间市相关部门针对驴肉制品开展了多次打击行动。

早在2011年,河间市对辖区内驴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这次驴肉制品整治,按照“五个一批”(关闭取缔一批,停产整顿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派监督员入驻企业监控一批)的要求,严厉查处和打击食品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对有加工驴肉制品没有获证的加工单位一律停产整顿。

2016年,河间市下发2016年驴肉及其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通过专项行动,发现解决驴肉及其制品掺杂掺假等问题,依法查处驴肉及其制品掺杂掺假违法行为。

专项行动将辖区内加工生产驴肉和经营驴肉火烧等驴肉及其制品的单位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并结合实际进行监督抽检,对抽检不合格驴肉要严格依法查处,严惩加工制作驴肉及其制品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

专项行动提出

“加大执法办案力度”

掺假掺杂是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地要加大案件的查办力度,对获取的涉嫌违法线索,要及时查清违法行为事实,查清涉案产品流向,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017年4月,“河间市宏祥食品有限公司以马肉冒充驴肉”作为食品药品典型案例被河北省食药监局通报。

河间市食药监局在对该公司检查中发现其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调查证实该公司以马肉冒充驴肉的违法事实,共生产了22.5公斤,货值1890元。河间市食药监局依法没收了该公司违法生产工具及违法所得1890元,并对该公司处以7万元罚款。

此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sumelong_e670d4:监管的责任,怨不得别人!不监管,谁不干?

@3317766457:这是河间公开的秘密!

@sunsstone:不诚信,造假在人的思维里已经根深蒂固。

@质段波顾:不错了,没有偷猫肉当驴肉算是还有点良心!

@潇湘妃子_2600:再也不相信当地土特产了...

对于此事,河间的回应是:

严处制假售假者,问责失职人员!

针对新京报刊发的调查报道《黑作坊制售假“河间驴肉”销往北京》,河间市今日(1月8日)中午回应称,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对制假售假者依法严处,同时严肃问责失职渎职的有关工作人员。

回应称,今日上午,河间市召开驴肉加工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工作会议,市领导及各乡镇乡镇长、主管副职,食安委成员单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执法真的动真格了吗?

如何才能让造假者不敢、不愿、不能造假?

劣币驱逐良币,造假在某一范围内成为通行证,冲击了公众本就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更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突破。《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应当依法取得许可。

然而,报道中的“假驴肉”作坊几乎没有相关许可和证件手续。而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说,“假驴肉”也是在欺诈消费者,理应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相关内容进行严处。

可以说,有着数百年发展历史、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河间驴肉火烧”,面对造假,当然要谴责造假者的道德和良心去哪里了,但更应该呼唤执法者的决心和韧劲。

这几年,当地相关部门为驴肉“打假”做出了不少努力。2016年,河间市还下发了《2016年驴肉及其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面前,造假者必然是要寻找对策、铤而走险的,现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别让“假驴肉火烧”毁掉百年品牌!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监管,都是一场长跑。不能寄希望于“突击”或“专项整治”,而应厘清职责,建立起常态化、长期化执法机制;同时,当地不妨拓宽执法思路,创造条件鼓励群众举报;而在问责方面,对造假者不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情形严重者,不能止于警告罚款等常规手段,需要负刑责的就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抬高其违法成本。

打造一个品牌需要数十年上百年,毁掉一个品牌也许一次“危机”就够了。一轮轮的“造假”丑闻过后,留给“河间驴肉”正名的时间不多了。从现在起,多一些执法韧性,多一些监管手段创新,“河间驴肉火烧”才可能重塑形象,才能真正俘获食客们的舌尖。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