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宁波向百姓报告食品安全 反向监管震慑黑心商贩

宁波向百姓报告食品安全 反向监管震慑黑心商贩

发布:2016-01-13 13:1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宁波向百姓报告食品安全 反向监管震慑黑心商贩

宁波向百姓报告食品安全 反向监管震慑黑心商贩

  浙江日报讯 “2010年宁波检测了45149批次的大宗食品,合格率为89.7%,获取的524292项次数据中,不合格率仅为1.13%……”

  这是一组评估甬城餐桌安全的权威数据,来源于今天发布的《2010年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

  《报告》厚厚一叠,近万字,除了这组全市食品安全检查的总体评价数值外,还有蔬菜、肉类、水产品、豆制品、米面、食用油、酒饮料、水果、乳品等各类食品的“单项体检表”,并附录政府监管措施和消费者安全提示等“处方良药”。

  “宁波是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城市,全市75%的食品靠外地供给。”宁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史小华分析道。

  去年起,作为宁波部分食品的重要“供应链”,河南、安徽等地的食品安全频频挂“红灯”,甬城百姓充满疑问:外地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会不会“殃及池鱼”?“瘦肉精”、“问题豆芽”是否潜伏进入甬城市场?

  答案,就在这一份食品“体检报告单”里。

  反向监管震慑黑心商贩

  在宁波的食品“体检报告单”上,一项数据很显眼。2010年,宁波共检验鲜猪肉(包括猪肝)2105批次,只有2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99%,其中并没有检测到生猪肉内含有克伦特罗,即“瘦肉精”。

  今年3月份,南京建邺兴旺屠宰场从河南省浚县、孟州市等地各自购进110至145头不等的生猪,被相关政府机关发现,涉嫌喂食含有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

  这则消息,让一直在堇山菜场买猪肉的李爱珍大妈很担心。宁波主要的生猪同样是来自河南、安徽等地,她赶紧登陆“猪肉质量IC卡网络追溯系统”,输入新鲜猪肉身上的10位“身份证”号,马上跳出这块猪肉的“成长档案”。

  “我生长在河南,9月10日下午,乘卡车来到宁波方兴屠宰场,当天就通过了全面的身体检查,第二天凌晨被送到堇山菜市场,上了0016号肉摊,现在到了李大妈家……”

  李大妈这下可放心了。宁波全市8家中心屠宰场和15家菜市场的生猪都有了“身份证”,追本溯源,全面管理生猪的来源、检疫检测、批发、销售等流通环节。

  “这是我们对食品安全的一个反向监管。同样是河南来的猪,为什么我们的没问题呢?”宁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说,生猪“身份证”刚刚配发时,他们也发现个别批次猪肉有“瘦肉精”,便将问题生猪全部销毁,并追根究底,还将原产地列入“黑名单”,这给了生猪产地很大的震慑力,他们知道了,进到宁波的猪批批要检测,不能乱添加。

  河南“瘦肉精”事件第二天,宁波相关部门就已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上月底,全市共抽检生猪尿样6700多批次,对三种“瘦肉精”类(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药物残留进行快速检测,对疑似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未见“瘦肉精”,但《2010年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也提示,部分猪肉仍有不合格的项目,检测出3批次莱克多巴胺,11批次的无机砷,1批次沙丁胺醇,以及检出了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两类新的兴奋剂。

  多措并举阻止地沟油

  食用油是餐桌上的消费“大户”,亦是“多灾区”。但《2010年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监测结果,“地沟油”似乎并未卖回宁波市场。

  2010年,宁波共检验食用油1661批次,其中13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8.13%,与2009年基本持平,并未检测到“地沟油”。

  “在宁波,地沟油是从源头防起来的。”宁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区的餐厨垃圾日产量约为300吨,现在都实行了统一收运、集中处置,送到专门的公司处理,没有了原料,“黑心作坊”难以生存。

  食用油要防,更要管。

  在这份食品安全报告里,记者看到,宁波对食用油的检测,特意增加了冷冻实验、脂肪酸等指标。“在目前的食用油国家检测项目中,并没有针对‘地沟油’的通用标准,我们特地增加一些项目,试图间接‘抓获’地沟油。”相关检测人员介绍说。从年度抽样结果看来,宁波食用油市场上,不合格项目主要是脂肪酸组成,包括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如果棕榈酸含量过高和冷冻实验不合格,就能间接反映出一些散装菜籽油和大豆油中是否勾兑了价廉的食用棕榈油。

  工厂化生产保障豆芽安全

  《2010年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里豆制品总体合格率仍然低于其他食品,共检验豆制品1406批次、不合格率达42.39%,比2009年的36.02%要高出几个百分点。

  分析原因发现,78.19%是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超标,由于微生物在烹调加热后多可灭活,因此只要食用方法得当,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危害。但检测中也发现防腐剂不合格101批次,甜味剂不合格32批次,这些制作生产过程中的“添加超标”,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沈阳的“毒豆芽”事件。

  今年4月,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端掉6个沈阳毒豆芽黑加工点,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豆芽25余吨。相比一些地方小作坊简陋、粗放、无序的生产模式,宁波的豆芽让人放心多了。

  在宁波五龙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原料筛选、豆芽孵化、灭菌、清洗、包装、冷却均在全自动流水线上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程序彻底解决了豆芽的食品安全问题,豆芽从小作坊走进了大车间。随着豆芽生产模式的工厂化、现代化,宁波的豆芽销售量近年来成倍增加,以往少人问津的豆芽逐渐孕育出每年数万吨的消费大市场。

  “这是宁波食品安全的又一道防线,用工厂化大生产来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宁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许多蔬菜等产品也用上了规模经营,“体检报告”中有一组数据:2010年新鲜蔬菜共检验10030批次,不合格率仅为3.5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