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通过团队合作发现: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产生了功能性精子样细胞(sperm-like cells)。随后科学家将这种精子样细胞注入小鼠卵细胞中,成功产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后代。
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中创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
这些囊胚是“雌性精子”,因为在X染色体上有很多与发育有关的基因,而在Y染色体上有一些与男性有关的基因。当一个胚胎只含有Y染色体时,胚胎不能发育到囊胚期。
不过通过将人工精子注射到小鼠卵子中,发现一些受精胚胎发育成健康的雌性小鼠。用此方法获得14只健康雌性小鼠。这些雌性小鼠与正常雄性小鼠交配,产生雄性和雌性后代,证明人工精子的后代也可以繁殖。
在过去十年中,男性不育的比率一直在上升,主要原因是精子缺乏或精子死亡。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人工精子技术也许会解决失去生育能力的男性不孕的问题。
不过,人造精子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技术可能为不育男性带来生育希望的同时,也会造成人类生殖繁衍方式的彻底改变,同时冲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类延续后代不单单是一种生理活动,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心理、伦理和社会因素等等。目前,该技术获得的受精卵只能培养出比例不高的健康后代,而且目前只是动物室验,人类能用上人造精子技术的时机和技术尚不成熟。
由于人造精子和自然精子存在已知和未知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因此,这项应用不仅有伦理问题还面临技术上的突破。科研人员使其真正实现为人类生殖健康带来福祉的路还很长。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