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不盲目追求签约人数了,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签约一个,做实一个”。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分为免费包、基本包、个性包3种类型。各个科室都花了心思,像设计“产品”一样设计服务包套餐内容以满足不同患者需求,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日常检测检查项目套餐,针对产后妇女有盆底康复和催乳治疗,针对亚健康人群有肥胖治疗和疲劳综合征治疗……基层的服务项目价格一般是三甲医院的八折,为了吸引居民签约,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打了八折。如此一来,居民的签约积极性就高了许多。
随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基层首诊的持续推进,基层门诊量上升明显,我们基层卫生工作者在感到鼓舞之余,也有担忧。现在我们的场地、人员还可以勉强满足需求,然而在新一轮医改提出“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广州逐步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的政策下,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患者从大医院分流到基层,给基层带来挑战。
人才、编制问题也可能成为基层卫生发展的“瓶颈”。国家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们辖区内有9.7万人口,可中心的全科医生才8名,缺口超过10个。尽管我们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和考核机制,体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促使家庭医生团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签约服务工作中,但“有编制”对于人才来说,更具有吸引力。然而,广东省现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核定标准低于全国平均数。
另外,虽然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但激励政策仍需配套落实。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匡莉:要把全科医生“水池”建得足够“大”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匡莉
匡莉认为,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十几年来的建设,走过了硬件建设、公益性体制机制转变的基础路程,目前正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进行服务模式优化的探索阶段,
“要实现健康广州,每人都有‘我的医生’,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面临着两个挑战。”匡莉指出,第一个挑战便是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广州市每万人口拥有2.5名全科医生,低于国内上海、北京和浙江等省市,也远低于法国(16名)、加拿大(12名)、澳大利亚(11名)、英国(8名)等国家。“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社区就诊,45%的病人挂号后需要等待30分钟以上才能看到医生。全科医生一个开诊班次平均需要接诊40个~50个病人;对170个全科医生问诊病人的时间和问诊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接诊一个病人只有4.3分钟时间,远远低于英国和美国的全科医生问诊时间(10~20分钟)。问诊时间短暂,也妨碍了全科医生完成健康知情人和健康守护人的功能。”
第二个挑战是全科医疗服务质量有待全面提升。我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不足30年,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处于发展早期。目前,社区全科医生对全科医疗独特问诊模式和诊疗管理模式了解不多,急需系统学习、培训和实践。
匡莉认为,要配齐配强基层全科医生,把全科医生这座“水池”建得足够“大”。她建议宏观规划,实施区域基层全科医生增量计划。区级政府应将每万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数量(绝对水平)和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与医院专科医生数量的比例(相对水平)作为基层全科医生规划指标,在年度医护人员招聘中逐步增加全科医生数量和占比;探索设立“非编”全科医生岗位补贴;吸引社会医生资源进入,鼓励医生开办社区诊所或将工作室开在社区卫生机构。
数说变化:
诊疗人数 此消彼长
◆2017年,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为4882.7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4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46%;基层门诊量占医疗机构诊疗总量的比例,由改革初期的不足10%快速提升至31.96%。
◆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34.4%,重点人群签约率70.7%。
◆2013年~2017年间,广州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数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上升,有的社区日均门诊量达到一两千人次,一些大医院的门诊量近两年却在以3%~5%的速度下降。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基本医疗卫生工作,对大医院分流效果明显。
记者观察:
培养更多健康守门人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引导居民就诊下沉到基层,是医疗卫生领域这几年一直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几年,随着政府增加投入、医保政策倾斜、药物品种范围增大,越来越多患者从大医院回到基层就诊。最近一年内,记者在多家基层医院采访时都发现,“在社区看病是实惠、方便之选”的理念,已经在不少慢性病患者圈中口口相传。
现在看来,广州的基层医疗要进一步发展,重点在“人”。基层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如何把健康之门守好,不仅要会“开药”,还应会治常见病、防未病,在患者需要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时提供合适的指引,这要求基层医生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到2020年,广州市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要达到3.5名,到时是否会有足够多的合格人选呢?
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做全科医生,这涉及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广东省按8人/万常住人口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医生是否有“编制”和工资待遇仍然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现有编制标准不能突破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基层医院岗位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员愿意到基层工作,需要多方面研究和思考。
从患者方面来说,一些年轻人“一年不看一次病”,可能连基层医院的门都没有进过,对其能提供的服务更是知之甚少。如何针对年轻群体引导“小病常见病到基层”的就医习惯、提升基层医院的知晓度和吸引力,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赵东方 毕征 汤新颖 伍仞 王婧 乔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