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以“亚健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共得到2826条结果。数据较集中分布于以下学科,中医学学科856篇,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354篇,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26篇,临床医学129篇等。知网数据库显示,1997年6月发表的《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概况》是最早以亚健康为关键词的文章。
这似乎可以说明,学界对亚健康已经有比较深入研究;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亚健康”概念依然模糊,难有一个准确定义。
□ 本报实习生 范晓苹
本报记者 王 凯
尚无规范性的明确定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提出了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在此基础上,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王育学提出中国式名称“亚健康”指代“第三状态”。
1996年1月《健康报》开辟名为“亚健康学术探讨”专栏的《编者按》中,王育学写道:“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当前尚无规范性的明确定义。”
关于亚健康的定义,国内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人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躯体和心理出现种种不适,呈现力不从心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西医、中医、心理学研究者还从操作层面上采用了许多方法来界定亚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学术界并没有公认的与“亚健康状态”对应的概念名称。尽管国内文献中多处有“亚健康又称为第三状态或中间状态”、“国际上把亚健康称为第三状态”的提法,但用外文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时却没有查到直接研究“第三状态”的文章。 实际上,国际上对相当于“亚健康”或“第三状态”概念的有关表述只用“health being less than good”或“poor health”这样简单、原始的表述方式。而我国的专业词典上已将“亚健康”所对应的英文名字列为“sub-health”。
准确界定亚健康仍将是难题
自从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和布赫曼提出“第三状态”以后,西方迅速掀起了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热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988年正式命名,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我国亚健康的说法提出后,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的关系,分歧观点也比较统一。有专家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属于疾病范围;亚健康并不是疾病状态,也没有统一诊断标准,所以两者不相同。
最早命名亚健康状态的王育学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仅是亚健康症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学者补充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程诊断标准为6个月,因此其前期阶段属于亚健康范畴,而达到诊断标准后的阶段则不属于亚健康范畴。
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明确病因、诊断标准和疾病病症,而亚健康的概念过于笼统、模糊,涵盖范围过大,这是两者关系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
亚健康数据是一个“传说”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这句话在学术论文和亚健康相关讲座中都频繁出现。
然而,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在文章中写道:“我想看看这调查是怎么设计的。查了许多引用这个数据的文章,包括个别院士写的文章,居然没有这个数据的第一手参考文献。台湾一位哈佛大学训练出来的医生也问我大陆这个数据的引文,他也是查遍文献库找不到这个数据的来源。” 后来,一位研究“亚健康”的朋友在饭桌上透露,这个数据是一位什么协会的副秘书长“造”出来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找到来源了。不过饭桌上的话也很难证实来源是否可靠。记者从网上也没有查到关于该数据出处的调查报告原文。
到今天,亚健康的研究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准确的诊断标准和最基本概念似乎仍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才能明晰。学术问题有所争辩是好事,但“亚健康”目前正变成一个超级大筐,啥都能往里装,别有用心的牟利者趁机生产药品、保健品、保健器材,吃亏上当的人不在少数。
“亚健康”的前世今生
发布:2016-08-09 10:00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次
摘要: “亚健康”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