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月经表情包”来了,女性彻底摆脱歧视的那一天还远吗?
摘要:打破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好的办法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
2月25日,“月经表情包”一词登上新浪热搜榜久居不下,当天22:30,该话题的阅读量达到3亿,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
事件由“全球妇女权利慈善机构英国国际计划组织”(Plan International UK)推动的“月经表情”引起:申请通过的“月经表情”由一滴红色的液体组成,只看图片内容,并无特殊含义,但其使用红色来代表月经,却是一大突破。
在刚刚落幕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印度的《月事革命》获得了“最佳纪录短片”的荣誉。影片讲述了现今印度人们依然把月经视为污秽,来月经的女性面临被迫辍学、被迫强制隔离的状况,而印度北部的一群女人在得到一台可以制造“姨妈巾”的机器后,开启新生活,找回人权和自尊的故事。
如此种种,都是为月经“正名化”的努力。人们还可以想起,2015年伦敦马拉松比赛上英国女孩基兰·甘地任由经血流淌,打破了某种禁忌。然而,这种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得并不顺利。铺天盖地的卫生巾广告中,使用的依旧是洁净的蓝色,而非真实的红色。这意味着,“月经”仍然没有在认知上取得“正常化”“普及化”。
“月经羞耻”其实是一个全球问题。在中国,月经在一些地区仍旧被看作不详的或是难以启齿的事物。网友们纷纷留言:“以前班里的男生就喜欢嘲笑悄悄拿卫生巾去厕所的女生”“买卫生巾尴尬的过来这里集合”……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却遭如此待遇,亲历者羞于启齿,常以“大姨妈”“例假”甚至“那个”等取代“月经”的称呼,个中问题可谓一言难尽。
这两个字,有那么敏感吗?
深究“月经羞耻”的原因,在中国,本质上还是因为“性教育”问题依然未能充分“脱敏”。不少地区仍然谈“性”色变,青少年对男女身体的了解极度缺乏;家长面对“性教育”教材如同洪水猛兽。而在世界范围看,则牵涉到宗教禁忌、男权文化等因素。作为女性生理现象的“月经”被污名化,只是这些因素的衍生品之一。
人们目力可及的是,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女性群体相当普遍地遭受着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对待:就业机会不均等、岗位性别隔离、传统的婚育观念等等,都是加在女性身体上的无形枷锁,限制了她们在社会空间活动时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自由。
月经的禁忌给不少女性带来了性羞耻的体验,有时候,也让女性获得了过度的道德关怀。而这种过度关怀,明面上是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暗地里却是一种歧视,值得警惕——2018年,山东出台的“月经假”草案曾一度让“月经”成为公共谈论的话题。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但因性别设置的道德关怀,暗地里却给商业炒作增加了歧视的噱头。明面上加强妇女权益保护的初衷,结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无疑是需要社会反思的。
打破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好的办法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月经表情”借用与时俱进的沟通语言和传播媒介,用一种图片符号来象征月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谈论正常生理现象的话语模式,让图片不只是图片,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一种推陈出新的理念,这是“月经表情”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更值得期待的是,有了“月经表情”之后,我们对“月经”的认知,乃至对女性问题的认知,何时能够突破“表情包”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