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阴道 > > 气温回升,五招预防阴道炎

气温回升,五招预防阴道炎

发布:2016-05-25 11:09 | 来源:健康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天气逐渐变暖,女性身体私处的疾病也将进入高发期。很多女性会因外阴瘙痒、白带异常而坐立不安,有的还会伴有小便灼痛或性交不适,这些症状往往是由阴道炎引起。怎么做才能预防阴道炎的发生呢,下面搜狐健康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下预防阴

气温回升,五招预防阴道炎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天气逐渐变暖,女性身体私处的疾病也将进入高发期。很多女性会因外阴瘙痒、白带异常而坐立不安,有的还会伴有小便灼痛或性交不适,这些症状往往是由阴道炎引起。怎么做才能预防阴道炎的发生呢,下面搜狐健康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下预防阴道炎的几种小妙招。

  一、内裤要勤换勤洗

  阴雨天里,空气特别潮湿,风都是带着水的。潮湿的内裤很利于霉菌、念珠菌的生长,当免疫力低下,阴道环境有变化(比如酸碱平衡状态被打破、菌群失调等)时,容易被致病菌感染。霉菌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在这时也更多见。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主任刘艳提示我们:阴雨天里,女性的内裤尤其要保持干净和干爽。

  1、无法暴晒,干燥就行

  没有阴道炎症的时候,将洗干净的内裤,放在干燥通风处晾晒就可以了。当然,阳光充足时,放到室外晾晒更好。在阳光下暴晒,能烘干内裤,另一个是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消毒杀菌作用。因为致病菌大多在潮湿的环境下繁殖快。遇到了梅雨季节、回南天,内裤晾不干,必要时,还要用上烘衣机或用吹风筒吹干。

  2、有炎症,内裤要消毒

  如果已经有炎症症状,比如白带增多、异味、阴道瘙痒,除了烘干内裤,还可以在清洗内裤时加点消毒液,给内裤消毒,并将内裤晾到太阳下暴晒。

  此时,内裤一定要与家人的衣物分开单独清洗,尤其是与孩子的内衣裤分开。有些阴道炎症,如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病、霉菌性阴道病、病毒感染等,致病菌都会通过内裤传染给家人。致病菌也会残留在内裤上,所以内裤要勤洗勤换。患有炎症的人,内裤一个月就要淘汰掉。

  二、公共马桶都不要随便坐

  使用公共场所的马桶圈,易感染上阴道炎。北京妇产医院妇科主治医师张璐指出,霉菌、滴虫等一些微生物病原体,都可能在马桶坐垫上存留,有的甚至可以存留6-18个小时。所以别小看公共卫生间提供的薄薄一层马桶纸垫,它确实能有效抵御他人留下的有害细菌,让细菌不会短期内穿透到皮肤处。

  因此,如果公共厕所里不提供纸垫,可以用卫生纸垫在马桶上。

  厕所内一般会放有毛巾、浴巾等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妇科医生在家一般会在使用马桶后,将马桶盖盖上再冲,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细菌随着马桶的气浪接触到毛巾和浴巾上,避免出现一些感染。

  三、清水是最好的私处“洗剂”

  正常状态下,阴道内不是无菌的,里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就是以乳杆菌为主的动态生态平衡系统。

  北京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医生付虹表示,经常阴道灌洗,导致阴道内pH上升,pH上升均有利于厌氧菌及一些微生物的生长;许多种药物可杀灭或抑制乳杆菌,从而影响阴道的内环境。阴道的内环境改变了,此消彼长,就会有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和大量繁殖,就会引发阴道的感染,也就是阴道炎的发生。

  因此,患有阴道炎后,应遵照医生的医嘱用药治疗,每天只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

  四、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月经期是女性特殊时期,经期女性免疫力低下,如果这一时期不注意卫生,极易导致感染,造成生殖道炎症,引发严重的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甚至可导致不孕。北京妇产医院丁辉教授强调,月经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择消毒可靠的卫生纸或护垫,勤更换。建议尽可能不用内置式卫生棉条。

  2、月经期间要保持外阴清洁,可每日清洗外阴部1~2次。宜用热水淋浴,不可盆浴和游泳,避免寒冷刺激。尽量选用棉质、透气的内裤并勤洗勤换。月经期间避免性生活及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3、注意月经期心理卫生: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保持精神愉快。

  4、月经期的合理膳食营养: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营养。避免过食冰冷食品,忌食辛辣食物和酒类。

  五、小疾病别滥用抗生素

  北京地坛皮肤科刘彦春医生谈到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外源性因素时指出,现在关注医学科普的人增多了,看的多了就自然懂的多了,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就是半个医生了,在感冒、发烧等小病发生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看病成了最方便的解决问题方式,造成现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比较多,没有医生的指导而滥用抗生素,有害菌是杀死了不少,但有益菌群也损伤惨重,使用不当会造成菌群失调,也可让宫颈炎症有机可乘。在门诊中经常能有患者反馈,霉菌性阴道炎在感冒吃药后会复发,就是这个道理。

  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可有效预防阴道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