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实施孕产妇保健分级服务,建卡、早期产检家门口完成
妇幼保健服务做细做实“供给侧”
4月1日起,苏州将全面实行孕产妇保健项目分级服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孕产妇保健服务,二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不再提供早孕建卡以及孕早期、孕中期保健服务。意味该市的孕妇建卡和孕早中期的产检都将在居住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新政策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
孕产妇保健服务包括孕期保健服务、高危孕产妇管理、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检查等。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国家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以及我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要求,孕产妇保健项目应该实行分级服务新模式。
“实施分级服务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服务供给模式和流程再造,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应用。”苏州市卫计委副主任陈小康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孕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卡后,首先会开展高危因素首诊筛查,Ⅰ类高危孕产妇将接受宣教指导和跟踪随访,Ⅱ类及以上高危孕产妇则转诊至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孕晚期的产检和分娩,孕妇可自主选择有助产资质的二级及以上医院。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给妇幼保健服务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苏州市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苏州全面两孩生育登记共96170例,其中二孩生育登记45138例。随之带来的是高危高龄孕产妇比例的增加,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幅度增加。“今后,专业的人能做专业的事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产科副主任柴利强介绍,该院目前每天平均建卡数约60例,去年一年分娩量达两万例,院方压力重重,孕产妇的就医感受也不舒适。新办法实施后,他们将把更多精力放在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上。
新政得以推进的关键,是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当前,实施分级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名单已对外公布。苏州市卫计委妇幼处处长许珊瑶告诉记者,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保门诊已加强规范化建设,除了完善设备设施,还加强了人员配备,从事孕产妇保健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取得了妇产科或全科执业资格。与此同时,通过结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服务联合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三级医疗机构不仅对各自联合体内的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带教工作,还选派妇产科、超声科等临床科室的医师下社区,指导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相应的孕产期健康管理服务。
基层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上级医院提供更精准的救治。根据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苏州市立医院是该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还是省级孕产妇急危重救治指导中心。2012年至去年底,苏州市立医院共收治高危孕产妇40370例,抢救高危及危急重症孕产妇1700例,抢救成功率99%。接下来,该院还将积极推进提升产儿科服务和救治能力建设。为了赢得最佳救治时间,苏州市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通过信息化工作、开通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救治等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通过妇幼健康普查筛查服务,发挥社区妇幼健康“守门人”的功能。为了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自2016年起,妇幼健康普查筛查服务项目作为苏州市实事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内容包括为户籍新生儿提供29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免费筛查,为户籍35-64周岁的妇女提供三年一次的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检查。去年,工程共完成乳腺癌筛查250868例,宫颈癌筛查249186例,新生儿29种遗传代谢疾病筛查63206例,投入经费近5000万元。
据悉,苏州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推进苏州市三级妇幼保健院建设,推动各市妇幼保健所转型和各区妇幼保健所标准化建设;加强二三级综合医院产科、儿科(新生儿科)规划建设,优化产儿科资源配置;推进乡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及基层妇幼健康门诊规范化建设,更加深化妇幼健康分级服务制度和妇幼健康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强救治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前急救和采供血机构等单位的协调联动;推进各市(区)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全面建设完成。
本报记者 陈雨薇 本报通讯员 唐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