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孕产保健 > > 湘潭将迎来“二孩”生育小高峰 医卫条件能应对(图)

湘潭将迎来“二孩”生育小高峰 医卫条件能应对(图)

发布:2016-09-11 08:10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湘潭将迎来“二孩”生育小高峰 医卫条件能应对(图)

QQ截图20160907073656

共同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叶娇 摄)

【“全面两孩政策生育意向调查”系列报道之三】

湘潭在线9月7日讯(湘潭日报记者 廖英)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预计2016年底、2017年,湘潭将迎来新一轮生育小高峰。湘潭市妇联的调研结果显示,湘潭医疗专业机构和产科、儿科等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两孩生育小高峰的到来,预计湘潭高龄、合并内科疾病、剖宫产术后再孕、辅助生殖妊娠的孕产妇防治压力将增大,孕产妇死亡控制、5岁以下儿童死亡控制与出生缺陷防治压力也将增大,面临较大挑战。

产科儿科更加忙碌

根据市卫计委的统计,我市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存量夫妇初步测算达24万对。目前,全市有妇幼保健机构6家。其中,市妇幼保健院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产科资源方面,目前开设产科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24家。全市已开放产科床位850张,基本能满足需求。全市共有24家助产机构,其中三级妇幼保健机构1家,三级综合医院2家,二级妇幼保健机构2家,二级综合医院15家,一级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4家。分娩量前6位的依次是市妇幼保健院、湘潭县人民医院、湘乡市妇幼保健院、湘乡市人民医院、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市中心医院。

“全市共注册妇产科医师319人,直接从事产科的医生有250人,其中执业医师225人。”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产科医师中,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师基本集中在三级医院。市中心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共同承担全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任务。

2014-2015年,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抢救危重孕产妇350次。除雨湖区外,各县(市)区对贫困孕产妇救助金额达311454元。“在350名抢救的孕妇中,有93人未加入任何医疗保险,所有医疗费用全自费。”这位负责人提醒,孕产妇一定要购买相关医疗保险,以免出现个人全部承担医疗费用的情况。

儿科资源方面,目前全市有7岁以下儿童约22万人,14岁以下儿童约50万人。我市开展儿科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12家,开放床位669张,执业医师146人。其中设置新生儿科的医院8家,新生儿科床位150张,重症监护(NICU)抢救单元34个,共34名新生儿科医生,其中主任医师2名,都在市妇幼保健院。

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面临压力

按照妇幼卫生统计年报, 2016年上半年,我市助产机构活产数为13639人,较去年上半年少出生1015人。2013-2015年,全市出生人口略有降低。

近几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七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五以下。

“由于环境、食品、生活方式等原因,湖南省是出生缺陷高发地区。全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我市虽不是高发地区,也要加强防控。”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部分妇女科学备孕意识不强,不进行免费婚检;有些孕产妇保健意识不强,不参加免费的孕前优生检查,孕期也不主动寻求保健管理;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压力增大,流动孕产妇管理难度也大;基层专干保健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孕产妇参保意识也有待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能力不强,基层、机构、技术人员力量偏弱;儿童意外伤害预防需要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水平亟待提高……市妇联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面临很大压力。

增加医疗资源提前应对

为保障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普及孕产妇孕产期健康知识,提升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今年,市妇联、市卫计委联合争取了两项市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即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孕产妇孕产期健康知识普及。他们还将联合教育、卫计等部门,在全市创建9所示范性孕产妇学校。同时,开展一系列妇幼健康的宣传活动,其中组织50场公益讲座深入基层一线。

“备孕时,心理上避免过度紧张,生活上要戒烟戒酒……”5月25日,由市妇联、市卫计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以“莲城女性大讲堂—走近准妈妈”为主题的我市2016年首场孕产妇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在市妇幼保健院开展。标志着我市2016年孕产妇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婴儿潮’的到来,人手紧缺问题本来就突出的妇产科和儿科更会面临压力,医院确实应当要提前备战。”市内多家三甲医院儿科、妇产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期以来,儿科医生风险大、待遇不高,想招到儿科医生很难。”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二孩”生育小高峰来临后,会出现医院儿科就诊人数增多的现象,儿科医生会有缺口,医务人员不堪重负。

专家建议,我市要对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投入,给予政策倾斜;保障群体保健队伍的稳定,提高群体保健队伍的待遇;加强保健专科的建设,加强妇产科、儿科、助产士和基层保健医生的配备和培养,提高相应的待遇;加大妇幼保健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比如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自然分娩、出生缺陷预防、母乳喂养、意外伤害等,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妇幼保健知识宣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