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操作中,“要不要抢救”到底听谁的?老人不想抢救,子女要抢救,医生接受哪个?老大签字不抢救,老二来了要告医生,你凭什么不抢救我爸啊!因此,现在医生出于自我保护,尊重家属的意愿远远胜过尊重病人的意愿。
■无论怎样选择都无解
文章开头老许的儿子小许,不赞成“生命的尊严”这样的提法。他还在电话里坚定地说:我一秒钟都不愿跟放弃父亲生命的医学博士陈作兵交往。
“那种人至少不站在道德高地上。”小许说。
父亲老许被检查出来是肺癌时,已经被医生宣判是“晚期的晚期”了。当即,儿子小许就决定:要把自己的每一分钱和每一秒钟都留给父亲。小许说,用尽全力挽救父亲,是唯一能做的事儿。一个人连生命都快没有了,“尊严、自由、快乐”这些矫情的字眼儿有什么意义,“他不需要旅游,只需要生命”。
后来,癌细胞入侵了老许正常的血管壁,胸腔开始积水,老许接受了第一根管子,从锁骨插进管,抽胸水。每天,那根管子都会抽出一斤粉红色的液体。“100天,抽了100斤”。也正是这根管子让老许多活了100天。
可这根管子解决了憋气问题,又造成了气胸。后来,老许疼得左躺不是,右躺不是,坐起来也难受,疯狂地扭动身体。
再后来,痰堵在了胸口,第二根管子从鼻子插进了肺。每天抽出黄黄的浓痰,直到“抽的速度赶不上癌细胞产生痰的速度了”。他的肺一点点变成灰白色,像被棉絮裹着。
这位生命以“秒”计算的病人,最终挨过了那年的春节。除夕之夜,昏迷的老许醒来后,对家人说:过年了!我祝你们幸福!
父亲走后,这句话陪伴了小许很多年。如果没有抢救,他是得不到父亲这句“祝福”的。
“父亲留给我的东西太多了!”尽管“人财两空”(花了几十万,还借了债),小许说,他丝毫不后悔当时的选择。
陈作兵的生活却很久不能平静下来。很多癌症患者给陈作兵打电话,希望他能解答究竟该怎样做出选择。但陈作兵坚持,那只是很个人的选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点点说,生前预嘱就是强调死亡的权利由本人做主,怎样选择没有对错,只要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