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二妇幼保健院里,一位家长抱着正在输液的孩子。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医生每天接诊不少小患者。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市中心人民医院一显示屏提示候诊人数和时间。
“昨天我们医院的门诊量是2000多,仅儿科门诊号就挂了800多个。”日前,市第一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早晨8点到晚上10点半,急诊儿科挂了450个号,我们甚至紧急请求休息的儿科医生支援。”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林芸说。“3月1至31日,我一共看了2762名患者,因我还有行政工作要做,我看的肯定不是最多的。最紧张的时候,急诊儿科出现候诊长达11个小时。”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市医学会儿科分会主委张坤尧这样说。“儿科爆满”、“儿科告急”在刚刚过去的3月,因天气反复无常,病毒细菌侵袭,身体抵抗能力较弱的儿童轻易中招,市区多家医院儿科医护人员与疾病进行一场拉锯战。看急诊变成了“慢诊”,家长有怨言;从早上诊病到晚上,医生很疲惫……不仅仅是在惠州,广东乃至全国各大医院均如此。
儿科火爆现场
候诊人数220,候诊时长约11~12小时
“老的感冒了,小的发烧了,一家人全病倒了。”近期朋友圈里无情地被流感刷屏。记者在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看到,患儿病得无精打采,有的躺在家长怀里哭闹,有的咳得小脸通红,有的贴着退热贴趴在家人肩膀上;家长面色憔悴,神情焦急。家长中不少是请假带孩子看病的,大家都焦虑地往挂在墙壁上的排号显示屏张望: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记者在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儿科看到,显示屏上显示:“急诊儿科候诊人数220,候诊时长约11~12小时。”
“护士能不能再帮我加一个号?我可以等,我想找廖医生帮小孩看。”一个早晨9时许,市民李女士带着久咳未愈的孩子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二楼儿科门诊,当时儿科专家廖火生当天的专家号已发放完毕,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李女士只能摇摇头,黯然离去。
市民张先生的小孩出现的也是咳嗽、流鼻涕之类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从市区江北开车到市中心人民医院带小孩看病。记者问及为何不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就诊,“到社区医院我心里还是有顾虑,万一看不好拖久了孩子更难受。我只想小孩子快点好起来。”他说。
医院如何应对
轮休医生回院支援,最高峰11个医生同时坐诊
3月中旬某天早9时许,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二区主任黄海忠带着同事刚查完房返回办公区,十多名家长已把他的办公室堵得水泄不通,纷纷将病历本递到他桌上、手上。“黄主任,我小孩还没有好彻底,昨晚又发烧了。”“我小孩咳得好凶,吐了一晚上。”“等我喝口水先,好吗?”黄海忠面色尴尬,紧张的一天就在窘迫中开始了。
如此繁忙的医生,不仅他一人。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市儿科协会主任委员张坤尧说:“我们哪里能起来上厕所?早晨8点前就得做好喝水、排尿,然后一坐一上午。中午12点虽然是下班时间,但还得继续看病,等到下午两点匆匆扒口饭做一下准备,就到了下午两点半的上班时间了。”
“我看专科的病人比较慢,一般一天也就75个,中午要拖到1点多才能下班。”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副主任刘秀芳说压力山大,直呼今年的儿科患者就诊数量明显超过往年。
“早晨8点到晚上10点半,急诊儿科挂了450个号,我们甚至紧急请求休息的儿科医生支援。”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林芸介绍,平时医院儿科门诊开放6个,急诊儿科开放1个诊室,但为了应对今年3月来暴增的儿科患者,医院特增加儿科医生坐诊率,急诊儿科开放2个,儿科门诊开放9个,最高峰时11个医生同时坐诊,以减少患者候诊时间。
医生叹压力大
一个月他接诊患儿2762人次,有的医生不堪重压转行
“一天平均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儿科医生不堪负荷。”张坤尧打开电脑翻开系统数据:3月1日至31日,他共接诊患儿2762人次,以每人次平均用时5分钟,这个月他共诊病约230个小时。此外,在病房他周一至周五每天查房前后耗时1.5小时,还需留半个小时交班交待。以一个月4周计算,每月在病房工作时长40个小时。“除这些之外我还有行政工作,所以我不是我们儿科医生中接诊最多的。”他说,一个月仅门诊和病房两边的工作时间(270小时),按正常上下班者来算需要约6.7周。儿科医生紧缺比较常见,这几年该院儿科医生有的转了科室,有的辞职从商,有的去当老师。
“儿科医生的收入按目前绩效考核很难提高。”张坤尧说,儿科医生收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科室总收入-总支出)×22%,另一部分则是医生诊金。“儿科是‘哑科’,很多情况患者自身不会表达出来,需要医生凭经验判断,但又不能出差错。同时儿科患者小,很多药物不能使用,或能用的药物是成人的八分之一,以及检查较少等实际情况,所以该科室收入方面不如其他科室。儿科医生的收入与强度不相匹配,与繁重的诊疗工作和压力相比,儿科医生的收入也是难以吸引医生的重要原因。”他说,提高儿科医生待遇才能让儿科不被冷落。
建议
增强小病在社区就医意识,提前预约错峰就医
“诊金没有门槛,分诊没有门槛,很多家长只要孩子生病就往大医院跑,也是给儿科带来压力的一方面。”张坤尧说,以前就医的患儿,护士会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先做一个简单的分诊,但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儿科医生被打在该院也曾有发生,想让某位家长让另一位孩子先看,不太可能。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也是我市一直倡导的就医理念。希望患儿家长对患儿病情有基本的判断,比如有些患儿只是流鼻涕就去看急诊,并无必要。一窝蜂到医院,反而可能被其他传染病传染。”林芸说,增强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也是近年来市区各大医院在义诊、宣教中做的大量工作。
“我认为儿科医生越难当,就越应该提高入行门槛。”张坤尧认为,例如医生技术的提高、及早精准发现问题、长期的培训机制等,使人们对儿科医生有了好评,这个行业也才不会被人们“谈之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