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哥”盯着王明,没有动。王明瞬间明白了,“馒头哥”转氨酶水平偏高,这是血液检测的必要项目,王明递给了他一粒药,据说可以降低转氨酶的水平。
献血者里戴着口罩的男生突然咳了起来,他看起来苍白无力,一直安静地坐在那里不说话。王明好像觉得有点不妥似的,冲着那人喊了句:“你到日子了吗?”
《献血法》规定,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但是总是有人没等到间隔时间结束就报名。这让血贩子烦心,因为拿到每个互助单要给负责开单的血贩子200块钱,检查通不过意味着浪费互助单不说,还增加了暴露的风险——普通人是不会半年内多次去献血的。
他们也有一些解决的途径。尽管北京市的供血机构已经实现了全市献血者的信息共享,但是跨地区的联网并没有实现。“很多时间不到的人或者在北京查出有疾病记录信息的人,就安排去廊坊、燕郊,甚至天津。”
血液营造的江湖,远没有那么简单,有些时候为了献血甚至会流血,血贩子之间经常为抢地盘发生械斗。王明的领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积水潭医院,这是“用命拼出来”的规矩,他不能去别的医院拉活,别人也不能侵占他的领地。如果超越了范围,“那只能打一架了”。甚至,有些血贩子更集中的医院,则将领地细分到科室。
不少血贩子被别的血贩子威胁过。“他们把刀架在我老公的脖子上,让我们不要再干了,如果继续做下去,就每年上缴5万块钱。”一个血贩子对《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说。
而在面对外界时,他们又是团结一致的。在燕郊血站,经常有血贩子联合起来去阻止病患家属之间的互助献血。一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很多次家属之间组织互助,都被血贩子拦在血站门外,最后只好报了警。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规定了组织卖血三人次以上的、非法获利二千元以上的、被组织卖血的人的血液含有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等5种应予立案追诉的情形。
“追诉标准已经设置得很低,但是依然难以给血贩子定罪,这也是其猖獗的原因。”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公诉处检察官王兆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血贩子的行为涉嫌刑法中的非法组织卖血罪,但在她经手的案子中,血贩子被追究刑事责任大多是因为彼此间恶性竞争导致的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聚众斗殴等。
“很难以非法组织卖血罪定其罪名。”王兆华说,“除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外,还要找到买血的人来作证,但他们又不愿意得罪血贩子。顶多对他们进行治安拘留,血贩子本身就是无业人员,出来之后还会回到老本行。”
王明也曾被抓过,出来后,他继续在血液中心附近活动,只不过变得小心了些。“不干这个,谁给我钱?”
眼看已经过了下午1点,还有三个献血者守在餐桌前。王明低头玩着手机,一点也不着急。这是他们的策略:一次最多只能进两个人,第一批回来,第二批才能过去,不然容易被怀疑。
谁的责任
猖獗的血贩子,让血液中心副主任王鸿捷烦恼至极,“每天一上班,就看到他们在血站门口晃悠,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真‘敬业’。”
王鸿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为了打击血贩子,血液中心和公安机关联合起来,仅2014年就逮捕了一百四十多人。“春节以后,血贩子又活跃起来,都是缺血闹的。”
王鸿捷不喜欢“血荒”这个词。他理解的“荒”是“绝对没有”,他更愿意用“季节性血液紧张”来形容此时的处境。
王鸿捷跟血液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每年春节前后,是血液中心最难熬的日子。“最惨的时候,北京市血液库存量只有3800个单位(每个单位200cc),只够支撑全北京市医院3天的用量。”王鸿捷说,这个时候,对于当日需要供血的医院,只能“保持库存,采多少,送多少”。
位于北京海淀区北三环中路的血液中心,是北京最大的供血机构,担负着北京城六区一百五十多家医院的供血任务。
“血液紧张与献血人群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王鸿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北京80%以上的采血量来自流动人群,特别是外来务工群体,只有不到7%是团体献血,包括学生和一些其他社会机构。
2014年末,北京市外来人口818.7万,接近常住人口的一半。春节期间,这个群体大量离京,有数据显示,离京者不低于500万。
春节过后,血液中心立即将用血预警通知下发到各个医院:血液库存量已经低于4天的最低警戒线,所有的择期手术请马上停止。这依然没有改变血液紧张的状况。
在这些日子里,王鸿捷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血库的库存量。对于这种紧缺状态,他无奈,但也习以为常。“我们去发动一些学校、事业单位等机构进行团体献血,但是大都不愿意,过年期间,也可以理解。”
在王鸿捷的记忆中,全国开始出现季节性血液紧张是在2010年左右。“总有医院、病人的打电话过来,朝血液中心要血。”
2012年,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印证了王鸿捷的记忆:2010年底以来,一些地市出现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个别地方呈现常态化趋势。
郭燕红将原因归结为医疗改革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国诊疗患者达62.7亿人次,入院人数为1.5亿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4.3亿人次和1124万人。
王鸿捷认可这种观点。在他的印象里,这段时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长了近两万个。而2011年全国的采血量相比2010年,增长速度仅为5.18%。很多地区甚至出现献血人次、采血量不增反跌的现象。“医院建设速度过快,远没有考虑与供血的需求匹配。”王鸿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