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镜湖医院留医所,在上世纪80年代摇身变成高大的急诊大楼。
1941年镜湖医院在留医所收留的难童人数达到400多人。 镜湖医院供图
镜湖医院保存的难童被亲属领回或被收养的凭据。 镜湖医院供图
抗战时期澳门的房子。
澳门土生土长的黄就顺如今已经89岁,当了60多年的地理老师,出版了多本书籍,近年来在报纸上连载刊发澳门抗战记忆。
“我们有很多 义 字。抗战期间,除却义诊义助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 义地 ,专为安葬饿死、病死的可怜人。”
——镜湖医院工作人员
@澳门(下)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林波 陈红艳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琼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黄琼(除署名外)
香港沦陷后,澳门这个原本只有15万人口的弹丸之地,一下子涌入了近50万难民,一时间饿殍满地。澳门的镜湖医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救助难民,还救助游击队的伤病员,甚至给游击队输送医药,甚至弹药。
昨日重现
镜湖医院:援助难民还支援抗战
提到澳门抗战,就不得不提镜湖医院。镜湖医院是澳门现有的三家医院之一,也是澳门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隶属镜湖医院慈善会。镜湖医院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落成,是澳门华人主办的非牟利慈善性质的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国父孙中山曾在澳门短暂停留不到一年的时间,学医的他第一份医生工作便是在镜湖医院。
抗战时期,镜湖医院收留了大批难民难童,冒着危险为难民们乃至国军提供医药,甚至,还有弹药。
清朝年间,澳门已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并不管华人的死活,镜湖医院就是华侨们成立的自助慈善组织,经过百年来的发展,逐渐壮大。
“镜湖医院应该成为澳门抗战的遗址!”澳门历史学家刘羡冰老人郑重地向记者提出。在她看来,镜湖医院支持抗战的工作整整持续了16年,比澳门民众的“热情”还要久,这是因为,抗战胜利后,医院还承担了大量的善后工作。
在香港沦陷的那三年零八个月里,无疑是澳门最困难的时期,难民遍地,到处是饿着肚子的人,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派粥、派药自不必说,镜湖医院还大量救助了伤员,救治游击队战士自不必说,也曾有偷偷转运军人的情况(省港大营救中部分文化人通过澳门水路转移),当然,这一切都在地下悄悄进行。不仅如此,镜湖医院还培养了由护士和职工组织的救伤队,在广州大轰炸时前往救伤。
当时,接受周恩来指派前来照顾叶挺将军的柯麟,担任镜湖医院院长,在他的运作下,镜湖医院开始悄悄给游击队输送医药,甚至弹药。
“我们有很多 义 字。”镜湖医院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抗战期间,除却义诊义助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义地”。当年澳门真的是饿死、病死不少人,有的就是孤苦伶仃无人照管,镜湖医院在湾仔(今珠海)购买了义地,为这些可怜的人收敛、埋葬、立碑等。
最为难得的是,在救助难民的同时,镜湖医院还收留了大批难童,前后共计有400多个,为他们治病、念书,给他们找好的人家收养,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两年后,也就是1947年。
不过,最后还有一名双目失明的难童阿成,没有去处,最终留在了镜湖医院担任职工。记者到访时,阿成刚刚过世两天,院方告诉记者,阿成孤独一生,没有家人,其从医院退休后,镜湖慈善会也会定期看望他,给予帮助。其后,他将个人所有财产都留给了慈善会。目前,他的后事由慈善会代为操办。
今日再访
昔日难民所 今日大诊楼
一晃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镜湖医院早已今非昔比:虽然还是在原来的地块,但曾经的小平房早已无法满足这所澳门最大的私立医院,曾经收留难童的留医所如今成为十几层楼高的急诊大楼,也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
院方在最初的大门口特地设立了一层博物馆,保管着这些珍贵的记忆,迎来送往间,诉说着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大批教育文化精英战时齐聚澳门
粤港相继沦陷,难民大量涌入,澳门经历了物质上最为艰难的十年,而同时,这或许也是澳门最为“美好”的黄金十年。在澳门采访期间,多名澳门历史学者都向记者表达了这一观点。在大饥饿的年代里,伴随着难民涌入的,还有大批文化人、专家学者,甚至从小学到大学最好的老师,都来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成立于1926年的粤华中学是当时澳门唯一的一所高中。澳门当地的中小学,也并不多。
自1936年至1940年间,广东陆续有近20所中学迁往澳门,其中就包括执信中学、培正中学等名校;1941年,培道等名校也从香港前来,澳门一时名校林立,澳门学生从8000多人增至3万多人。许多闻名岭南的教育家如张瑞权、朱伯英、林范三等均来澳门办校或被聘在澳门私立学校主教。大批著名的教师如数学的新、旧四大天王刘芙初、胡金昌、潘子湘等,大学教授、名师宿儒、语文教师符俊、欧阳韶……最顶尖的英语、体育、音乐、美术老师,也都来了,“一时之间星光璀璨。”刘羡冰如是形容。
“香港的大学教授来了,广州的学者也来了,他们都是当时最好的老师,都来了澳门。”老教师黄就顺也对这段时光感慨颇深。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教育官员也一度来到澳门,如广东省教育学会会长汪兆铨、广东教育厅厅长、广东通志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黄节等。澳门一时人才鼎盛,教育近代化也因此而走向成熟。抗战胜利后,尽管部分学校迁回广州,但对澳门的影响仍十分深远。
黄就顺:战乱之时, 抢到肥皂也拼命往嘴里塞
今年89岁的黄就顺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香港沦陷之时,他刚刚初中毕业,很快就为了吃饭发愁。家里有5口人,上有哥哥和姐姐,黄就顺是小儿子。
澳门是不产米的,平日里的米都是从云南、泰国、缅甸运来,战争一来,米就断了,一下子又涌进了多出2倍的难民,吃饭很快就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