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朱鹏立参加分组讨论
□东快记者陈懿萍黄淑平刘朔文/图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医院人才培养等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两会关注的焦点。此次省长报告中关于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以及《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指出“要打造健康福建”的内容,也引发了不少身为医院管理者的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昨日,东南快报记者专访了省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朱鹏立,或许从他的访谈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医疗一线管理者对打造健康福建的理解。
分级诊疗让大医院回归本位
东快记者:分级诊疗是今年医改的重点,您担心分级诊疗会分散掉大医院的病人吗?
朱鹏立:分级诊疗是全世界通用的一项医疗制度设计,它使得医疗资源的利用更合理。这个制度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做它相应该做的事情。我认为要促进分级诊疗模式更快更好的实行,可以通过政府的制度设计、医保支付方式的杠杆作用、医院对百姓就医习惯的引导等进行促进。
东快记者:随着分级诊疗模式制度的施行,一部分患者将会留在基层医院。您觉得,今后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影响省立医院的目标服务、定位的调整?
朱鹏立:分级诊疗模式,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更保证了医院应有的角色,不应该做的部分减少,该做的部分要突出;它的影响在于促使大型综合性医院在诊疗技术、人才培养或者医疗设备上都针对急、重、疑难病病症来发展。
人才的培养不能单靠输血
东快记者:按照我省的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医生和护士的配比要大量增加,实际上,目前我省的医务人才还是比较短缺的,特别是基层人才,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朱鹏立:目前我省各级医疗机构人才严重不足,无论是城市医院还是基层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我院正在努力地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整体学科水平。为基层医院培养人才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对基层医院进行帮扶、为基层医院人才提供再深造机会提高“造血”功能以提升服务能力。
控制增长率会促使医院改变办院方向
东快记者: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杯水车薪,又要求医院的增长率控制在10%,您认为可行吗?
朱鹏立: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变化,医院也要相应调整自己的办院方向,规模和数量不是医院的追求目标,医院应该做强做细做精,综合性大医院应该以救治危重疑难病人为主,必须寻找创新和突破,不过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打造“有温度的医院”
东快记者:省立医院是省内的大型医院,你想把省立医院打造成什么模式?目前有哪些措施?
朱鹏立: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认为要善待每一位患者,要把医院打造成有温度的医院。一家优秀的医院,不是看了多少病,而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就诊的患者,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治疗和舒适便捷的服务。量不应该是医院追求的目标,而是追求质。我们的措施都是循序渐进,逐步开展。目前有一个改善服务的“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将结合医院的特点,不断细化和完善。希望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多关心,多指导,我们会一直努力。
朱鹏立建议在公共场所安装体外除颤器
朱鹏立指出,每年我国有50多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有80%发生在院外,包括在马拉松赛上。出现这么高的猝死率,是因为没有及时地施行院外的急救。他说,发生心源性猝死,能够使心脏骤停得到救治的很重要措施,就是第一目击者对病人采取心肺复苏和体外电除颤。目前全世界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在2%-11%,发达国家达到7%-10%,而我国目前在院外的复苏成功率不到1%,这也是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想要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就要提高非专业人员施行急救措施的能力,而提高非专业人员施救成功率有两个关键因素:即在非专业的人员中广泛地进行心肺复苏的培训;以及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合理地安装体外自动除颤装置。他说,在发达国家,非专业人口培训率达到30%-35%,而我国只有1%;我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体外自动除颤装置更少,因此抢救成功率很低。
对此,朱鹏立提出三个建议:
1.公共场所特别是人群密集的车站、机场、运动场所、学校、飞机上等,安装体外自动除颤器。
2.在非专业人员中,广泛进行心肺复苏和体外除颤的技能培训,尤其是警察、老师、消防队员、运动场馆的管理员等这些人员,提升其对患者的救治能力。
3.对施救人员采取免责制度,使他们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