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且未取得国有土地证的12家项目,生物医药基地实施了土地腾退,腾退建设用地面积达552.45亩,目前已腾退了浚达丰、广西北生、天坛生物、康特制衣等企业占地,盘活建设用地共390亩,土地收回后已重新上市。生物医药基地还就地关停了9家传统企业,包括钢构、服装、家具、床品等传统制造业。
同时,生物医药基地通过“筑巢引凤”方式,将潜力型小企业引入标准厂房、孵化器生产或孵化,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生物医药基地还承接了北京中心城六区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医科院药物所等33个迁建项目,疏解了中心城区办公面积39万平米,疏解就业人口11000人。
目前,生物医药基地已引入52家高端企业,并将于今年年底完成4.7万平米创业孵化中心,以留创园、开放实验室等形式为高端企业提供创业孵化平台。
■ 对话
企业外迁不是“把污染迁出去”
关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升级改造及企业外迁情况,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生物医药基地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德祥。
新京报:目前生物医药基地疏解外迁的是哪类企业?总体情况如何?
田德祥:园区需要疏解出去的多是一般制造业和高耗能企业,多为非医药类、非高精尖企业。对于高能耗企业和产生污染的企业会就地关停;对于一般制造业,鼓励其外迁,保留在北京的企业总部也要转型升级。而园区剩下的空间会引进高端产业,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
实际上,大多数疏解出去的企业并非整体外迁,而是部分环节外迁,很多是一边疏解、一边升级。例如,北京协和药厂这一类的医药企业多是把原料药生产环节外迁,北京保留制剂合成和销售;而太阳大地纸制品有限公司这类的传统制造业则是把整个生产环节外迁,北京总部保留研发和销售。
新京报:企业疏解有什么意义?
田德祥:企业疏解和外迁的同时,产业也在升级。首先会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疏解出去,对于节约能耗和人口疏解,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产业升级会形成新一轮的高端医药企业的聚集,能耗减少了,使得现有产业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土地的效能更能发挥出来。
新京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田德祥:我觉得这是一种双赢模式,例如太阳大地企业把生产环节转移到河北去,生产线从2条将变成10条,同时产能扩大了5倍,说明企业自身升级了。企业在升级过程中,生产设备和品质提升了,也吸引了河北当地300多人的就业,对冀州的经济和企业发展都起到了带动作用。
同时,企业的部分环节疏解后,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园区腾出了更多面积,目前园区也引进了更多的高端医药企业、医药研发机构。这样一来,企业的品质高了,人流少了、能耗少了,但是企业对园区的经济贡献不仅没减少,反而增长了。
新京报:企业外迁是否会给河北带来污染?
田德祥:企业生产环节外迁也不是说“把污染迁出去”,各个企业都有严格的手段对排污等环节进行把关,保证“绿色生产”。例如,医药生产企业排出的污水需要集中处理,在排污之前,企业前端需要自己处理的要自己预先处理好,规范非常严格。之前在北京的园区未出现过污染情况,外迁河北后也不会给河北当地带去污染。
因此总体来看,转型升级对北京和河北两地来说都能带来好处。
新京报:今后生物医药基地园区在企业升级改造和创新方面有何规划?
田德祥:一方面是产业定位,会往医药、健康方面等产业板块去发展,完善我们的产业链。第二是改变过去的开发招商模式,提高企业的土地利用率,建立创新孵化中心,吸引一些高端项目入驻。同时,还将提升园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整体环境。还将形成以医药基地为核心辐射津冀两地,产、学、研三个环节全面互动发展环境,争取在生物医药产业上打造国内领军地位的“中国药谷”。
A14版-A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婷婷 A14版-A15版摄影/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