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截至目前,渤海新区已累计承接京津项目超过208个、总投资2083亿元。现如今,渤海新区医药产业又要做1000亿元的“大生意”,这是渤海新区正在书写的神话:从2015年初开始,渤海新区正式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仅一年多时间,68家北京药企扎堆落户渤海新区,津冀药企也已达到16家。预计未来5年,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将转移北京生物医药企业100家,完成投资500亿元,实现产值1000亿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渤海新区一定会成为北方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
沧州产出"北京药"异地监管开先河
近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捷报频传,10月17日,北京郎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试生产,首批“北京药”在园区下线。10月17日下午,中国制药百强企业——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签约落户渤海新区。位于渤海新区的北陆药业沧州分公司也将于近日试产,华润双鹤药业、北京四环制药、悦康药业等知名药企也将陆续投产,其中一些新产品将填补我国医药行业空白。
据了解,受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化学原料药制造将在2017年底前全部迁出北京。经多方考察,北京市最终“落子”沧州,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这是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
以往,按照一般规定,药品监管以省级行政辖区为界。也就是说,如果北京药企到河北建厂,就出现了跨省情况,需要报批药品品种转移,审批周期至少需要两年半左右。为了给迁移到沧州的北京药企提供便利,促进京冀两地医药产业升级转移,京冀两地决定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集中转移至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药企,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对其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异地监管,在全国仅此一例。
“公司最先拿到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异地监管方式发放的试生产许可证。”北京郎依沧州分公司负责人冀伟伟介绍说,公司依然保留“北京身份”。10月17日,公司开始试生产。当天,300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问世,随后被运往北京总公司。这是北京药企集中外迁产出的首批药剂。
异地监管,给很多迁至渤海新区的北京药企,吃了一颗“定心丸”。解决了身份问题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的优势更加凸显,北京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药企接连准备签约入驻。68家北京药企扎堆落户渤海新区
在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里走一走,转一转,可以看到这里已经初显规模,北京郎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等已经建成试产,20多家药企正在开工建设。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化学制药区、中药产业区、高端医疗产业区等功能区块。谋划推进大健康产业,以保健品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健康医疗、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业。
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告诉记者:“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经过京冀两地领导和工信、食药监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从2015年初开始,正式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一年多的成功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北京药企关注渤海新区、走进渤海新区、落户渤海新区。”作为京冀两地重点打造的协同发展平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现已签约入驻的北京药企达到68家,年内有望达到80家;开工建设的企业达到20家,年内将达到30家;入园药企累计纳税突破1400万元,北京药企“抱团落户、集群转移”在渤海新区已成为现实。
据了解,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将全面与北京留学人员海淀科技创新园、清华大学化学系开展合作,借助完善的研发体系和科创成果,承接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生物医药孵化器将于年内建成投用,清华大学化学研究院也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并启动以生物医药为重点,涵盖现代服务、金融服务、电商创业、中欧科创合作、大学创谷等领域的“双创中心”建设。
药企迁至沧州,沧州人担心的环保问题无法回避。记者了解到,北京与河北协同提高环保标准,要求园区的京籍药企提高设备设施现代化水平,减少排放,并加大环保改造投入,同时园区也建设了专门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为了减排和园区内企业的长远发展,园区的环保相关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全国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