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资与本土药企分分合合为哪般?(1))
近日,辉瑞制药与海正药业维系近6年的“婚姻”宣告终结,正式退出合资公司海正辉瑞,不再持有任何股权权益。这并非是外资药企与本土企业“分手”的第一例,默沙东、诺华公司等早在几年前就已与本土企业“散伙”。也有一些“联姻”仍在继续甚至刚刚开始,如广药被传出正与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制造商梯瓦(Teva)组建合资企业。
与此同时,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也进入加速模式。复星、天士力、爱尔眼科等纷纷走出国门,寻求发展之路。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政策鼓励创新和企业获取领先技术的实际需求成为驱动因素,但并购只是第一步,在海外实体经营中,企业还要解决整合与管理问题。
1 外资药企与本土企业缘尽分手
11月10日,辉瑞与海正签下股权转让协议,将其在辉瑞海正49%的权益转让给其关联方HPPC。股权处置完成后,辉瑞不再直接或间接持有海正辉瑞任何股权权益。
辉瑞在官网发布声明,股权的转让将使海正和辉瑞能更好地聚焦于发展各自的核心优势。股权转让之后,合资公司将保留制造、销售和分销海正辉瑞目前全部在中国销售和在研产品的权利。辉瑞还将继续支持之前授权给海正辉瑞的相关产品的技术转移以使之未来能在中国本地生产。为了促进过渡期的顺利进行,在股权转让后的一段时间内,辉瑞将继续为合资公司提供相关产品。
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于2012年由辉瑞和海正合资组建,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开发、生产和销售品牌仿制药。当时也是全球500强企业与中国本土制药企业间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制药项目。
海正辉瑞项目总投资2.95亿美元,海正药业和辉瑞分别持股51%、49%。合作伊始进展顺利,2013年和2014年,海正辉瑞的营收分别为43.19亿元和49.51亿元人民币,但到了2015年出现巨幅下滑,营收仅为28.2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下滑超过100%。
海正辉瑞时任CEO肖卫红还曾提出,到2020年,公司营收将超过20亿美元,销售网络将覆盖全国95%的三甲医院、90%的二级医院和75%的一级医院。另外,辉瑞制药中国区总裁吴晓滨2012年曾表示,海正辉瑞与母公司辉瑞制药的产品线不会产生重叠,前者主要针对占据中国70%市场份额的仿制药。但这一规划显然与海正药业对合资公司的期待有所出入,海正药业方面则将海正辉瑞定位为自身从原料药企业到制剂企业转型的重要平台,并将大部分的制剂业务也都陆续转移到了合资公司。
德同资本合作人兼北京总经理许谦告诉新京报记者,“分手”原因无需过度揣测,双方的合作毕竟相互借重。
此次辉瑞退出合资公司,只是外资药企与本土企业“分手”的一个缩影。
默沙东与先声药业在2012年合作成立先声默沙东,该合资公司由默沙东控股51%,先声药业占股49%,不到三年便因控股方撤资,于2015年2月宣告解散,其业务运营将交由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全权负责,默沙东退出先声默沙东公司股权。
瑞士诺华公司与北京医药集团公司及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早前曾合资兴建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2009年该公司成为外商独资企业,中方股东全面退出。
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表示,部分外资药企与本土企业“分手”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经营理念不同等。以辉瑞撤出海正辉瑞为例,辉瑞中国区总裁吴晓滨曾表示,合资公司与辉瑞母公司产品线不会产生重叠和同业竞争,主要针对占据中国70%市场份额的仿制药。史立臣分析,海正药业则将合资公司视为海正药业从原料药企业向制剂企业转型的重要机遇,双方期待不同,“仿制药的玩法与专利药还是有区别的,中国市场相对粗放和灵活,双方在理念上未必能够合拍。”
D01-D02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下转D02版)
(原标题:外资与本土药企分分合合为哪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