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3年不要利润!”“拿出20亿以超低价抢标!”
刚刚经历过短缺风波的廉价药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尤其是被列入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在竞标中,成为诸多大型药企不惜“亏本”也要争抢的热门对象。
而在半年前,很多大型药企还对“低价中标”深表不满,甚至提出“不参与、不生产”的口号。如今,为何风向大变呢?
中标记录很重要
2009年,我国开始实行“基本药物招标制度”,按照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利销售的原则。”
在很多药企看来,“基本药物招标制度”可被简化为“二重门”。
“第一个门”是“资格指标”,“主要是对生产能力、批准文件、经营资质的审核,一般正规的药厂都没有问题。”上海一家药企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关键环节是“第二个门”——“经济商务指标”,“想中标很简单,其实就是拼价格优势,看谁的报价低。”
“基本药物招标制度”推行不久,全国各地就拼起了“最低招标价”。“以安徽省为例,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粉针剂 (1.0g)的中标价为1.26元,而同样规格的原料成本已经达到1.5元,也就是说中标价低于成本价,药企在做亏本买卖。”一直关注“基本药物招标制度”的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药企当时为何愿意做亏本买卖?
在中部某省中标的一家山东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该省招标办承诺,如果我以低价中标,即给我们一年3亿支的市场份额,我们咬牙签了。但第一个月的订单才100万支,3亿支的市场份额根本无法保证,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于是,一边是大型国企退出竞争,白云山、同仁堂、双鹤药业等国内一线药企纷纷公开表示暂停供应。“非正常的超低中标价格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和品牌伤害,导致注重品牌的大医药企业不得不放弃无利可图的基本药物竞标。”朱恒鹏分析说。
另一边是药价“虚低”造成的安全隐患层出不穷。今年5月,在安徽等省份以超低价中标的“蜀中制药”就因药品质量问题而被勒令停产整顿。
转机发生于今年8月。
据发改委通报的消息,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已召开了统一定价座谈会,目前正在国内主要医药企业调研,广泛征集全国统一基本药物价格的意见。
9月,发改委召开专题会议征询生产企业对《关于对基本药物制定统一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的意见,称将“按照补偿合理成本、获得合理利润,兼顾市场实际价格的原则,按药品通用名称”制定统一价格。
“这说明价格要上调了,至少会为药企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上海一家药企的负责人分析说,“‘统一价格’将改变‘低价竞标’的现状,以后拼的就不是价格,而是质量和服务了。”
根据《通知》,“实行国家统一定价的品种,原则上为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以及经多次集中招标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品种;多家生产的品种,应在全国2/3以上省市连续3次以上中标。”
“‘中标记录’很重要,曾多次中标的企业比较有优势。”上海一家药企的负责人透露说,一直有公开消息称,年内或将试行41个基本药物品种,其中包括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青霉素和头孢唑林等抗生素药品。“现在很多药企都在低价抢标,主要抢的就是这些药品。”
拼掉小企业!
“已经有消息传出,一旦实行统一定价制度,就不会再进行招标,而是定点生产。”上海一家药企的负责人透露说,目前,业内盛传“定点生产”的方案,即统一定价后,各企业凭借生产资质、产品质量和配套服务进行竞争,获胜者将获得集中提供基本药物和相应的配送服务的资格。
“那么,谁拿到了‘定点生产’的资格,谁就可以一家独大,垄断某种药品的生产,或者是由某几家药企共同垄断一种药品的生产,这是对市场份额的吞噬,几乎是一步到位。”上海一家药企的负责人认为。
据上述人士分析,如果统一定价能给药企留下利润空间,“哪怕很微薄,凭借全国市场庞大的需求量,其利润总额也是非常惊人的。”反之,如果统一定价不能让药企获利,甚至必须做亏本买卖,“那也值得,因为先占领了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就占据了主动权,提价是早晚的事。”
查看2011年各省市的基本药物招标信息可以发现,很多大型药企来势凶猛,成为低价中标的积极参与者,而在2010年,它们的身影还颇为罕见。
仅以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粉针剂 (1.0g)为例,安徽、甘肃、广西等省份的中标药企全部为国内知名的大型制药企业,包括华药、石药、威奇达、齐鲁、罗欣和四川科伦旗下的桂林大华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发现,中标价在急转直下。2011年1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粉针剂 (1.0g)在安徽的中标价为1.26元,到了6月,该药在河南的中标价就降到了0.95元,一个月后,该药在江西的中标价仅为0.847元。
“相比短期利润,占领市场,获得‘中标记录’更加重要,很多企业,包括此前退出竞争的大型国企都开始积极参与低价竞标,希望保住市场份额,其实,大型国企更有优势,财大气粗嘛,赔得起。”上海一家药企负责人表示,“很多小药企也在拼死命地撑着,因为没有市场份额就没有未来,只能倾家荡产地赌。”他描述了一个细节,“在招标会上,中标的也叹气,没中标的也叹气,没有真正的赢家。”
最令人意外的是,加入这场战争的还有从未露面的“洋面孔”。6月8日,上海基本药物中标结果公布,据统计,中标的合资、外资药至少有60多个品种、150多个品规,涉及的厂家有辉瑞、拜耳、礼来等近30家制药外企。
比对中标价和市场价可以发现,中标品种的价格普遍有所下降,如杭州默沙东制药20mg×7片的舒降之中标价为21.74元,而在其他省份该产品的价格为25元左右。业内人士纷纷评价说,外资低价参战前所未有。
“都是为了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现在牺牲利润,以质量拼掉小企业,再过几年肯定就是品牌药企的天下。”上海一家药企的负责人透露说,华北制药在投资成立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就曾明确提出“3年不要利润”的发展战略,在浙江省基本药物招标时,还曾公开表示拿出20亿元用于在各省以超低价抢标,这种做法引起了业内的普遍不满。
10月11日,记者联系华北制药负责招投标事宜的杜总监,他回应说,“这只是业内的一些传闻,绝无此事。”
“硬着头皮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