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街巷肌理保持“原汁原味”,此次改造复兴工程对街区内11处文保单位、30多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数十口各代古井得以重见天日,市区唯一一口汉井得到原地保护;匠心独具的泰式古宅皆得到妥善保护,有“九十九间半”之称的泰州第一豪宅周氏(吴氏)住宅修葺一新;一批见证和承载盐税文化的文保单位恢复原貌,祭祀盐宗管仲的管王庙也落架大修。
古城泰州外有城河环抱,内有“+”字相交的中市河及玉带河涓涓流淌,形成了“碧水绕城”的自然生态景观。去年,凤城河启动实施了西南城河景观绿化工程、南山寺景区建设等工程。今年重点实施西南城河景观绿化、凤城河景观提升、凤城河桥梁文化提升、南山寺景区建设工程、老干部局立面改造等五项重点工程,真正实现凤城河风景区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的目标。
新城是泰州未来的希望所在。建设中的周山河新城,不仅布局了一批新的教育设施,打通了凤城河与周山河水系,还将聚集大量的现代金融机构、商务办事机构以及商业、餐饮、文化、娱乐、体育等服务产业,成为泰州的CBD和新地标。
既抓好“面子”,更抓好“里子”。在稻河古街区、西客站片区改造、“空转绿”项目建设等“看得见”的工程加快推进的同时,后街背巷、老旧小区整治以及污水管网、地下空间建设等“看不见”的难题也着力解决,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
围绕让老百姓拥有更强的获得感,被概括为“1234”的城建项目布局今年全面启动。其中,“1”,就是一批老百姓有感受度的民生实事;“2”,就是双水绕城的水生态景观体系;“3”,就是三区组团布局融合发展的新型格局;“4”,就是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系。
今年,市区拟安排城建项目176个,总投资约799亿元,分为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对外交通快速畅通、内部道路衔接贯通、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八大板块,投入力度、建设力度、惠民力度都大大超过往年。
变美的,不仅是城市,还有广袤的农村。
在中心城市和县城辐射带动不到的区域进行布局,我市重点培育9个特色小城市,形成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吸引源、辐射源、带动源。
同时,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认真办理农村新一轮实事。全市共完成827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8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324个,一星级康居乡村1951个,环境整洁村5912个。
建设人民满意的全面小康,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紧紧围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我市每年安排全部财力的75%、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进一步健全终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养老“七大公共服务体系”,既有“发展的速度”,更有“发展的温度”。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技能提升促进增收,去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创业6.2万人,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我市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去年底,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累计达1150多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0%以上,短短3年时间,经济薄弱村数量减少了560个。建档立卡的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12.13万人、累计脱贫率达89.5%,位居苏中第一。
把教育医疗作为民生之基。积极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公平、优质发展,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占比达70%以上。扎实推进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筑牢基层卫生网底;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市三个县级医院均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实现全区域三级医院医疗均衡化建设。
把社保作为民生之依。统筹推进城乡医保、养老、低保、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险制度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7%以上,为百姓幸福生活织就一张安全网。
从今年起,我市还进一步创新文化惠民机制和模式,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惠民券,在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医药高新区范围内发放使用,乡镇(街道)、村(社区)可以凭券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工程的实施,泰州城乡大地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出行一天比一天通畅、饮食一天比一天安全、幸福指数一天比一天高。
构建和谐社会,彰显祥泰之州本色
泰州有“三宝”:健康、财富、运气好。
说“健康”,因为这里是“康泰之州”,不仅有优美的生态、健康的美食,还有最具特色的中国医药城;说“财富”,因为这里是“富泰之州”,自古商贾云集,物产富饶,在泰州创实业、办企业,一本万利;说“运气好”,因为这里是“祥泰之州”,历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处处充满正能量、处处都有好运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泰州。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党群干群关系持续稳定密切和谐。
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确保领导在一线指挥、情况在一线了解、矛盾在一线处理、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多次利用长假、周末及晚间休息时间,深入新老城区、大街小巷、项目工地、企业车间和居民家中“下访”,听取群众对建设美好泰州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不少群众和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被吸收进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当中。
上任伊始,市委书记蓝绍敏放弃休息时间,骑着公共自行车深入海陵区大街小巷和棚户区内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并先后走进居民家中,现场察看房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交待随行工作人员一一记下大家反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