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北医三院产妇风波真相陷罗生门 医患关系再掀热议

北医三院产妇风波真相陷罗生门 医患关系再掀热议

发布:2016-02-22 08:0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1月11日至1月17日期间,北医三院“产妇风波”成为医药行业舆情热度最高事件,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涉事医院、医协会等众多机构介入,导致事件影响不断扩大,舆

  【一周舆情综述】

  1月11日至1月17日期间,北医三院“产妇风波”成为医药行业舆情热度最高事件,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涉事医院、医协会等众多机构介入,导致事件影响不断扩大,舆论场再掀医患关系的大讨论。近日,国家食药监局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显示,博士伦软性亲水接触镜,折射率不符合标准规定。问题产品未及时召回,以及频发的质量问题引发舆论对博士伦的强烈质疑,而在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趋严大背景下,医药企业如何自处和规范医疗器械管理也成为重要关注点。1月1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告称,修订“血塞通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两种中药药品的说明书。中药注射剂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面对公众的质疑和不信任,普及中药注射剂的相关知识、加强临床研究和使用管理、规范用药行为等迫在眉睫。

  1.北医三院“产妇风波”真相陷罗生门

  据《北京青年报》等媒体,1月11日,一名34岁的高龄产妇杨女士在北医三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杨女士所在单位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给北医三院发来“红头文件”,要求医院对死者死亡原因进行调查。中国医师协会1月16日,北医三院发布《关于网传“中科院理化所杨女士死亡”有关情况的说明》,对尸检所见死因和事情处理进展做了详细说明,提到了“家属数十人聚集......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1月16日晚20时30分,中国医师协会官网头条挂出《关心职工应与尊医守法并重--关于王牌科室遭医闹》一文。而针对北医三院的“家属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的指控,家属表示“极力克制情绪,没有碰医务人员”。

  媒体评论指出,多家机构介入医疗纠纷案件背后反映医患纠纷解决法治信仰缺失。《嘉兴日报》18日的文章评论称中科院发函模糊了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的边界,有可能导致误解加深,矛盾升级,单位可以通过慰问等方式表达对员工家属的关心,而当事人应自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中山医院杨震在虎嗅网上刊登的文章也指出,法律失效导致病患家属请来单位帮忙“助威”。

  自媒体舆论场中,从微博中对两家机构声明的评论看,网民偏激、情绪化的宣泄占据主流。少数网民在新华网论坛中发布评论文章指出病患家属找单位“出头”原因在于通常发生医患纠纷时病患作为个人面对医院这一集体,话语权相对较弱,长期以来医患纠纷缺乏途径,家属作为个体力量薄弱。部分网民因为产妇家属聚众闹事和巨额索赔之举的传闻,对产妇家属表示了反感,指出行为的不妥。对立网民则将看病难的亲身经历转移到和产妇家属的共鸣中,认为医院存在不少问题。

  两所本来“不相干”的机构16日相继发布正式声明介入事件,促使舆情发酵,并在17日迎来爆发,形成高峰,激起网民的热烈讨论,其中北三医院官方微博发布的声明、中科院官方微博的声明转评量分别将近一万条。从医院声誉管理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看,北三医院的声明及时、客观的从医生的角度解释了产妇死因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舆论声音,获得了部分民众的认同。但医患关系的现实状况,各方的参与,让这起医疗纠纷演变成围观众多的舆情事件,医患矛盾问题再次凸显。面对脆弱的医患关系现状,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呼吁的,医患纠纷,需要的是靠“法”说话。因而,对于医院和医护人员而言,应在公安机关公布调查结果之前,谨慎使用“医闹”一词称呼病患家属。对于产妇家属和广大网民而言,应理性客观的看待医疗纠纷,全面接受信息后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和观点,避免激化医患矛盾。

  2.博士伦眼镜质量问题再陷舆论风波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监总局”)发布的2015年第3期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显示,北京博士伦眼睛护理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软性亲水接触镜,折射率不符合标准规定。而针对食药监总局的公告,博士伦眼镜并未及时召回,引起媒体质疑。

  媒体此次的关注焦点在于博士伦是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召回上,同时博士伦的“黑历史”也被媒体挖掘。《中国经营报》的文章指出博士伦眼镜不是首次陷入质量风波,2013年1月份,博士伦公司宣布召回英国约3.6万瓶处方眼药水。原因是含有不合格物质--打印墨水;2014年7月,博士伦召回约85万管Muro 128护眼膏,原因是包含可能伤害眼角膜的微晶颗粒。2015年5月27日,博士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向上海市药监局报告称,“原厂回顾投诉,发现特定型号(LI61AOR)的人工晶体由于使用不良原料而产生植入前断裂现象,由于产生的问题是在植入前,因而对患者不会造成伤害。公司主动召回相关产品。”此外,媒体还关注了医疗器械的质量情况,指出国内隐形眼镜市场不断发展,产品质量却良莠不齐。

  对博士伦眼镜质量问题的曝光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趋严的重要体现。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增设了“不良事件的处理及医疗器械的召回制度”,被认为有助于保障公众安全,并推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新产品研发。媒体依据以此对博士伦未及时召回问题产品,质疑不断,博士伦品牌信誉受到极大损害,《北京商报》对此评价指出,老东家易主和五次三番的召回事件,让博士伦元气大伤。名气虽大,但是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却名不符实。在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相当的行业背景下,品牌们拼的就是产品质量,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博士伦屡屡犯错,成为拖垮它的顽疾。

  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一系列规章规定适时跟进,不断对《条例》的各方面规定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各省市也在开始针对医疗器械行业进行整顿,相关企业的舆情风险增大。对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质量监管的趋严促发行业洗牌加速,凭借合法经营和过硬的产品质量,生产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对于食药等监管部门而言,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才能营造出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舆论氛围。

  3.国家食药监局公告引发舆论关注中药不良反应

  1月1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公告称,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宣布修订“血塞通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两种中药药品的说明书。说明书中,修改的是“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三项。公告同时提醒,这两种注射剂均为处方药,说明书修订后,医生用药时应进行充分的效益及风险分析。

  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问题再获关注。行业人士表示中药注射剂作为中国独有的一个品种,缺乏西医的三期临床试验。药企说明书中对药品不良反应轻描淡写为“尚不明确”“偶有过敏”的表述引起不满,更多的舆论焦点集中在对中药资本市场未来的提示。从媒体的评论可以看出,舆论普遍认为此次事件预示着中药注射剂行业将面临大洗牌。例如,《每日经济新闻》指出,修改说明书将影响医生用药习惯,从而影响血栓通等中药注射剂的销售。《广州日报》指出有的中药品种有可能因谨慎规范用药遭遇市场“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