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月31日电(记者李鲲、周润健、李萌)河北、北京、天津“两会”近日相继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三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热点词汇。通过梳理文件、与代表委员交流,记者了解到,“十三五”开局之年,京津冀错位发展将更为明显、合作将更加深入,逐步走向区域融合“深水区”。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北京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人口迁移需要产业的有效转移。北京提出,到2020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顺畅,重点产业合作项目和合作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新局面,区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天津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两向发展”方针,即积极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并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同时,天津还将利用自身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积极争取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产业结构调整基金”。
河北提出推动保定和廊坊打造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推动唐山、沧州、秦皇岛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推动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打造冀中南功能拓展区,推动张家口、承德及太行山区打造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同时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各项配套服务。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区区委书记薛新立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初,三地间的产业转移仍存在一些问题。2015年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和三地“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制定,三地错位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去年有一些知名企业将生产中心放在河北省,而将销售中心放在天津和平区,既为企业赢得了效益,也促进了两地互动。”薛新立说,“十三五”期间,和平区将继续依托贸易投资便利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大力发展金融业,发展总部经济。
京津冀在产业合作方面也不断深入,去年北京、河北企业在天津投资1739.29亿元,增长16.5%,占天津实际利用内资的43.0%,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32.6%。
值得一提的是,三地“两会”透露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将远远跳出这些产业经济数字,步入“深水区”。
“中国前几十年的发展环保欠账太多,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的环境改善产生效果仍需要一个过程,京津冀还需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时,加强预警预报,三地联合统一行动。”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田学斌说。
而翻看三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可以发现,“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生态环保执法一体化”等已成为共同的内容,而且都提出了各自到2020年的环境治理目标。
此外,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交通一体化也将更加完善,按照目前出台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方案,京津冀今后将由27条城际铁路线路联通,总规模达到3796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将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说,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的签约企业已有20余家,“按照一般程序,医药企业迁入河北,大量的手续都需要重新进行审批,这对企业来说很难,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正顺利入驻。”
在产业、环保、交通协同发展更加深化的基础上,三地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也将加强。(参与采写:高博、白林)